在距首都北京向南14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口年已48岁的任四井,是华北油田的发现井,更是名副其实的“功勋井”。她的问世,宣告了华北油田的诞生。

我第一次到任四井是1981年,在以后的岁月里,曾几十次来到任4井,并连续30多年对这口井进行报道,与这口“功勋井”结下了不解之缘。1981年9月,从华北石油学校毕业的我,被分配到华北油田采油厂机关工作。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月,我随厂领导到采油一矿采油一队蹲点,而任4井正是这个队管理的其中一口井。
那时候,这口井还是日产上百吨的自喷井,在蹲点的一个月里,我几次听队干部对该井的情况介绍,对这口“功勋井”顿生敬意,那时就萌发了对该井进行宣传报道的想法。为了追溯任四井发现的地质勘探渊源,我也曾多次到过华北油田科技展览馆。古老的地史岁月和神秘的石油天地,述说着这口井曲折、复杂、艰难的勘探发现历程。由此,我在笔记本上记下了不少与任四井有关的一些史料,任四井在心中形成了挥之不去的情结。
距今大约4000多万年前,冀中一带群山林立,湖光波影,风光绮丽,俨然一幅优美的“桂林山水画”。耸立在水面之上的山峰千姿百态,长期受风化的剥蚀和水的浸溶,久而久之,形成了千洞万隙的秀美奇观,成为后来储集石油的天然仓库。历经千万年的沧桑,由于地壳的区域性抬升运动,最后冀中一带变成了一片辽阔、平坦的陆地,形成了雄浑、奔放的冀中大平原。平原的襟怀是坦荡的,一眼望不到边的沃野,一览无余的风景。然而,多少年来,谁也不曾想到几千米深的地下,还有被称为“黑色金子”的石油。

可惜,冀中平原地下几千米的石油掩埋的地层太厚了,时代太久远了,没有人能够一眼看穿它。由于当时地质资料以及勘探技术手段等条件限制,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都没有大的发现和突破。1975年农历大年三十,刚刚结束了白洋淀边一口井钻探的3269钻井队,奉命转战任丘,他们凌晨4时开始行动,头顶满天繁星,把上百吨的设备、器材和生活用具装上汽车,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颠簸了百余里,当天就开进了位于河北省任丘西南端的任4井井场。
春节的几天假期,3269队的钻工们顾不得和家人团聚。工地上,是一片抢装机器设备的繁忙景象。伴着春节的鞭炮声,他们开始了紧张的钻进。一直到7月3日凌晨,位于任丘辛中驿构造带的任4井喜喷高产工业油流!当散发着浓烈油香的黑色油流奔涌而出时,顿时整个井场沸腾起来了!经过酸化作业,这口井日产原油高达1014吨,从此揭开了古潜山油藏的千古之谜。一位当年曾参加过任4井会战的老石油人用诗一样的语言动情地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场面撼人心魄,甚为壮观,喷势之迅令风驻足,吼声之烈使河哑然。”任四井喜喷高产工业油流后,使冀中多年勘探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紧接着,从1975年10月至1976年1月,与任四井同属古潜山油藏的6口油井口口见油,口口都是千吨井。其中任9井经酸化后放喷,获得日初产5400吨以上的高产,迄今仍位居我国单井初产油量之冠,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史上单井日产量最高的井。

“六口井定大局”,一时成为我国石油勘探史上的美谈。华北油田会战初期,近百台钻机广布华北平原,一口口高产井争艳斗奇,千吨井、双千吨井亮点不断,高潮迭起,到1976年4月,原油日产突破1万吨,6月份达到2万吨,当年国庆节前夕,原油日产达到3万吨,创造了我国石油工业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度、高水平。任四井喷出高产油流的第二年,华北油田实现了当年勘探、当年建设、当年开发、当年收回国家投资的“四个当年”,这在全国所有油田开发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写下了中国当代油田建设史上的壮丽篇章。任四井的发现意义非凡,不仅创造了任丘潜山油田的奇迹,而且带出了任丘外围十大潜山和“四块一带”的一个又一个“金娃娃”,催生了一座石油城在华北平原的崛起。
不仅如此,还在渤海、大港、胜利、辽河等全国许多油田,也相继找出了古潜山式的油气田。任四井不愧为名副其实的“功勋井”,任四井的发现,是我国石油勘探史上当之无愧的里程碑。由于工作关系和职业习惯,我在几十年的岁月里尤其是后来的新闻生涯中,随时关注这口井的变化情况,并及时采写了报道。在采油厂工作的6年来,曾几次采写任四井的报道,并刊发在当年还是周二刊的《华北石油报》上。

随着1987年《中国石油报》的创刊,我自此正儿八经地成了专业记者,对任四井的报道又有了新的更大平台。1989年10月25日,第一次在《中国石油报》一版显著位置发表了题为《华北油田“功勋井”产油百万》的消息,向中国石油150万职工报道了该井仍为自喷开采并保持旺盛生产能力的情况。此后,不管岁月如何变迁,对任四井的报道始终没有懈怠,并不断变换角度,形成一发而不可收之势。1992年以来,该井由自喷先后改为电泵生产和抽油机生产时,记者又分别对此作了报道,使大家能够能及时了解这口井的变化情况。
2002年6月,当任四井累计产油171万吨时,记者又来到这口井采访,写出了现场短新闻《今日“功勋井”》,刊发在《中国石油报》6月26日要闻版一版。在报道中详尽介绍了这口井已连续生产27年、含水高达95%以上、日产油6吨的情况。紧接着,在后来的岁月里,时刻关注任四井的生产变化情况,接连写出了《重访任4井》《功勋卓著任四井》《功勋建在“潜山”》《华北油田发现井——任4井》《华北“功勋井”功勋卓著》等报道,并陆续在《中国石油报》等主要媒体刊发。

任四井以其特有的地位和贡献,2004年被命名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企业精神教育基地”,2005年被命名为“河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建成了任四井展室,已累计接待十几万人次的参观者。对此,记者都及时进行了报道。
说起任四井的新闻报道,不能不提起管理这口井的采油队。尽管这个队几易其名,由原来的华北石油油田指挥部一矿采油一队、华北油田采油厂一矿采油一队,先后改为采油一厂一大队采油一队、采油一厂任南工区采油一队等,但对这口功勋井的管理始终没有放松,并影响和带动了全队各项管理水平的提高。该队曾连续5次获得全国石油行业优质高效金牌采油队称号,被华北石油管理局命名为“功勋采油队”。由此,我也曾分别采写了《华北功勋采油队创佳绩(主题)建队十七年生产原油七千余万吨(副题)》《华北功勋采油队步步登高(主题)油井利用率达到99.6%(副题)》《红旗高扬“功勋队”——记华北油田采油一厂采油一队党支部》等报道,并分别刊发在《中国石油报》上。一个来自采油队的报道,能够不断见诸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党组机关报,也是不多见的。可以说,这是沾了“功勋井”任四井的“光”。
不仅如此,在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凡是涉及到华北油田发展建设的综合报道,如在不同时期刊发在《中国石油报》一版显要位置的《不懈追求为国奉献 二次创业再创辉煌(眉题)华北油田勘探开发20年成就令人瞩目(主题)》《华北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吨(主题)在中国石油14个油气藏中累计产油量排名第四(副题)》等报道,都无一例外地突出了任四井在其中的分量,使任四井的名字连续不断地出现在各个时期的报道中。2013年6月初,我接到河北工人报社总编辑武维的电话,告知《河北工人报》新开设了“工业地理——留住燕赵工业文明的根”栏目,主要介绍河北省域内著名工业企业的起源、发展及亮点,并以彩色整版篇幅推出,希望华北油田也能提供一篇有关报道。

按照武总编的要求,我采写了题为《冀中腹地崛起石油城——华北油田37年的风雨历程》一稿,整篇共分四个部分,共6000多字,第一部分就是“一口井发现一个大油田”,将任四井的情况展现在河北省广大读者面前。6月17日,整篇报道以彩色整版篇幅在《河北工人报》刊出。

对任4井报道最为详实和“显山露水”的是2014年,这一年,《中国石油报》开设了“石油地理”专版,对各油田发现井用一个版的篇幅进行突出报道。记者经过采写,在8月6日《中国石油报》重点推出了以《任四井:解谜古潜山》为主要内容的专版。

在专版上,记者还采写配发了与发现任4井密切相关的“回眸”“变迁”“档案”“亲历者”“口述”等内容,从中可以全面了解任4井的发现过程、历史地位、重大意义和发展情况,浓墨重彩地对该井进行了报道。

对任四井的报道,使记者对“功勋井”的情感与日俱增,不断得到升华。我曾在一篇报道中这样写道“没有任四井,就没有华北油田的今天。任四井是一座丰碑,华北油田从这里走来的脚步,是那样铿锵有力,不同凡响。”细细数来,记者多年来跟踪采写华北油田“功勋井”任四井的报道不下二十篇,分别发表在《中国石油报》《石油政工研究》《河北日报》《河北工人报》等报刊,使这口井的报道不断线,常写常新。

今年2月28日,时隔3年后,我再次来到任四井。正在欢快运转的抽油机像一个巨人,在向人们述说着辉煌的以往;矗立在任四井左侧的纪念牌上,刻有原石油部副部长张文斌题写的“华北古潜山油田发现井—任四井”几个大字熠熠生辉;新建成不久的“任四井展览馆”陈列的一些珍贵实物和图片,深深地吸引着前来参观者的目光。
此情此景,令人感慨万千;追忆往事,令人思潮难平。中午时分,恋恋不舍地离开任四井,在车上几次回首再望“功勋井”,心中一股浓浓的敬意油然而生。难忘任四井,壮哉“功勋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