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母亲
张艳军
母亲离开我们快四十年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我一直埋藏在心底!早就想写点什么,但没有勇气提笔,怕自己学疏才浅,描述无力,不能反映出母亲一生的智慧勤劳的形象,那苍白的文字又怎么能诠释母亲对女儿的酷爱和女儿对母亲的无尽思念?
今年清明节,我和兄长们一起去母亲坟前祭祀,想起母亲临终时骨瘦如柴的病态,心就开始颤抖发痛,那种痛,刻骨铭心,回家后几天都无法平静,母亲为家庭、为儿女付出辛苦一生的种种情形感召着我,尘封的记忆一页页重启,悠悠往事历历在目,母亲的情怀难以尽言。
母亲共生了八个孩子,五男三女,由于家庭极其困难,缺衣少食,有一女二男没养大就病逝了,这使母亲的身心受到重大的创伤。曾听父亲跟我说过:“你母亲怀你时,有次去河边洗衣服,因思念逝去不久的少君、淑君,一时悲痛万分,突然发昏,一头栽进河水里,幸亏被好心的路人救起,才得以保命。生了你后,邻居看我家孩子多太困难,来家说:石家菜园有位婶子没生孩子,想抱养刚出生的你。但我和你母亲都舍不得,再苦也要苦在一起”。
父亲那时已是城关完小的教导主任,为了让父亲全身心投入工作,母亲一人承担着抚养儿女的责任,她的智慧、能干也充分地发挥出来。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好儿不要多,只要个好大哥,因此她对大哥要求很严格,要把大哥培养成儿女中的榜样,安排大哥包揽全部家务活,还得教会几个弟妹做事。大哥也聪明,他先用讲故事来吸引我们,然后我们都特别听他的话,他做起事来又快又好,我们也有样学样。后来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师范,去学校住读了,细哥就接班,不但承担了所有家务,还开辟了一块荒地种菜,我还记得他挑担粪桶去给菜施肥,让我扛粪瓢,我怕臭,一直扛到长长的瓢把后面,结果扛也扛不起,被路人笑话,所以至今还记忆犹新。
逆境成就人才,两个哥哥从小就得到各种锻炼,后来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都是与母亲的从小培养、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那时父亲一人的工资要负担家中七、八个人的生活,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于是母亲就学做缝纫来帮补家用。母亲很快就学会了裁剪、手缝大襟衣,但那都是些手工活,几天才能缝完一件衣服,于是她精打细算,节约了又节约,从牙齿缝里省出钱来,买了一部缝纫机。
学会了缝纫机缝衣后,她又想法招揽更多的人来做衣服,那时布票供应很紧张,她就动脑筋,替别人打算:一块布,横比竖比,比来比去,半天不下剪,计算着尽量把大块的布做成大人的衣服后,再用零碎的布拼成块,多做出一件小孩的衣服来。因此几条街的老街坊都找母亲缝衣服,说母亲宁可多花时间也要替人家打算。
后来找母亲做衣服的人多了,她就教我简单的手工活,我那时还只六、七岁,母亲鼓励我说:“生个穿针引线人,幸亏没把你给石婶抱养”。那时一件衣服完工可有四、五角钱的工钱,母亲说:“你只管帮忙缝,缝一件衣边给你一角钱,锁扣眼、钉扣子给你三分钱,我每次都记下,给你存起来,将来读书用”。智慧的母亲,在我小时候就引导我向往读书,并作好准备。
母亲总是积极地面对生活的艰辛,为了能维持最低的生计,炎热的夏天,母亲衣服汗透,也舍不得停下手工,擦擦汗、揺摇扇子;寒冬腊月,母亲缝衣服的手冻僵了,也只是将手搓搓、放在嘴边哈哈气,继续缝下去。特别是过年的时候更忙了,一般人家都要想尽办法给小孩做一套新衣服过年,最困难的人家也要给小孩做一件新衣,于是母亲就领着我日夜赶做新衣,母亲经常熬夜,特别是除夕前后三天,母亲整夜都不能睡,而我半夜12点后就睡了。等我一觉醒来,看见母亲还在灯下一针一线地赶缝衣服,时不时地打着哈欠,揉揉眼睛,坚持到天亮,关熄灯,再日以继夜地干,直到来拿衣服的人带着小孩穿上了新衣高高兴兴地走了,她又仔佃交待我要缝的衣物,再去裁剪下一件,也仍然扛着不去休息,怕赶做不起来,失信于人。
逢年过节,我是不能出去玩的。有一次过小年,我看见门外邻居小孩在跳皮筋,心里痒痒的,就趁母亲不注意跑出去跳了会儿,母亲发现后,把我拉回来,一顿“笋子炖肉”(竹尺打腿)我委屈地大哭起来,母亲边打边说:小年不怕你哭,哭够了,过大年才不会哭,新年哭不吉利”。当时我还十分不理解,长大成人后我才体会到:一个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忙得焦头烂额,熬夜又令人心烦气燥,还担心来年不顺利,就有意地狠心教训一下还没开悟的孩子了。
然而不顺利的事还是倏然而至,根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971年3月,我们全家下放到大泉公社农村了,因为父亲调到农村教书,母亲在街道服务站做缝纫不算正式工作,不能在城里吃闲饭,而当时读初二的我和读初一的弟弟也要随母一起下放,书也读不成了。到农村广阔天地去“抓革命,促生产”。那时“读书无用”论盛行,一年三百六十天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母亲看着我和弟弟还未成年就干着超体力的农活而累得又黑又瘦,非常心痛!她不相信“读书无用”,就想尽各种办法,想先让我去读书,但下放地是边远山村,那里的女孩是不兴读书的,更何况我们下放不会做农活,是给生产队增加了负担的,队里明确表示:不做工分就没粮吃。困难也难不住母亲“一定要让我们读书”的坚强信念,她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毅然地对队长说:“我重拾缝纫的手艺,做的钱交给队里,换算工分,买工分粮吃。”父亲也积极赞成,表示如不够,他用工资买工分粮。父母亲的远大目光,为我和弟弟的前程作了最大努力!终于,我们又拿起了书本,而且经历了挫折后,我们读书更用心了。
后来母亲又与下放在金湖知青点的二哥商量,把我们的户口转到金湖范铺,目的是让我和弟弟读金湖高中。我亲眼目睹了母亲为了我们读书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知道一分钱来之不易,都是母亲千针万线换来的,所以从不乱花一分钱。读高中时,我每个星期天回家拿几斤甘薯丝、二斤米,一瓶酸菜,就是一周的伙食,还要参加艰苦的建校劳动。母亲担心我的身体,给了我几元钱,让我在学校食堂每天买个新鲜菜吃,但我直到毕业也没去买过一次,每次回家拿粮食和酸菜时,对辛苦付出的母亲和细哥充满感激之情!
在母亲博爱精神的培育下,我高中毕业后,回乡参加了“铁姑娘战斗队”,当上了公社围湖开港公益劳动的宣传员,又学会了开拖拉机,奔驰在农村广阔的田野上。后来凭着一手老茧和考试成绩,考上了湖北师院,成了家中第一个大学生;二哥在下放农村的第十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本科,弟弟也考上了省中专……
母亲苦尽甘来,曙光在望!
1984年,我三十岁,三十而立,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刚刚自立,为我和一家人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却突然发病,由于长期操劳、熬夜、积劳成疾,又长期为节省时间赶做衣服,吃水泡剩饭、咽腌菜,有时甚至经常挨饿,母亲的胃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致吃什么都难受,从来不进医院,说医院赚不到她一分钱的母亲,终于被儿女劝说上医院了,一查,胃癌晚期。听到这个消息,我怎么也不相信,那么坚强的母亲怎会得这种病?但母亲确实是吃什么吐什么,医院也无力回天,让回家静养。一家人都感觉天塌下来了,我像疯子一样到处打听治胃癌的偏方,妄图能找到一根救命稻草,挽救母亲的生命……
然而一切都是徒劳,1984年农历七月十四,母亲万分不舍地痛苦地离开了她为之操劳了一生的我们,年仅六十岁。
母亲从发病到病逝,仅仅经历了三个月,那是我记忆中永远的痛,留下的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思念。母亲一生节衣缩衣,克勤克俭,硬是将五个子女一个个送进学校读书,培养了五个大中专学历的儿女,一生做了几百件衣服,却没为自己做一件好点的衣服。在清理遗物时,都是穿了十几年的补钉衣服舍不得扔,没一件新的。自己没享一天福,也没给我一个尽孝的机会,哪怕是端碗汤给她喝,或是给她买一件衣服一双鞋,还哪怕能让她开心地笑一场,我也不会这么揪心的痛,这么遗憾、愧疚,相报不能,我心何安?
母亲去世后的那段时间,我坐立不安、无所适从,忧伤和思念如汛期的潮水,不断地漫过我的心幕……思念是止不住的泪水,怀念是不能报达的恩情!
我又想起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对我的期望,母亲是不愿看到我忧伤、消沉的,更不愿我无所事事、浪费时间的,我要振作起来,把精力投入到是她成就了我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成绩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博大的母爱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当我把这种博爱用到学生身上,送走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时,我好像母亲慈祥温柔的目光注视着我,她的音容笑貌一直伴我左右,于是,我对母亲所有的怀念浓缩成了一句话:我多想,您能分享我现在每一刻的快乐!
一字一句,都是对母亲的纪念!
作者简介:

张艳军:1955年1月出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大冶市第二、第三届政协委员,曾被评为大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享受政府科技津贴,黄石市第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参政议政,为家乡建言,为教育“鼓”与“呼”!工作之余有所练笔散见于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