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荆山上古凉亭
徐胜利
我的家乡在湖山,与黄石市区,中间相隔着一座黄荆山。
在没开凿黄思湾隧道之前,湖山人民祖祖辈辈只要去石灰窑(黄石市的前身),就势必翻越黄荆山。黄荆山上有一条百年古道,这是一条连结湖山与石灰窑的主要山路。我小时候,跟随父母去石灰窑,所走的就是这一条古道。
在黄荆山的北面,半山腰的古道上,有座青石垒成的古凉亭,供人们翻山累了,歇歇脚,缓缓气。
远远望去,古凉亭的门洞像马蹄模样。里面靠墙处,有两排青石垒的凳子。由于年代久远,青石凳子被往来行人坐磨得平滑而锃亮,几乎可以鉴人。古凉亭有面墙壁上镶嵌一块大青石,上面雕刻着文字。因年代已久远,那些文字大多模糊不清。——从那些尚可辨认的文字来推断,大概是记叙当年建造这古凉亭的经过吧。古凉亭旁边,竹木掩映,浓荫匝地。亭内凉风习习,清爽宜人。就是在炎天六月,行人一进古凉亭,周身暑气,也会顿然消释。
黄荆山隔开了湖山和黄石,古凉亭却连结着湖山和黄石。所以,当时人们常说:"一山隔城乡,一亭连城乡。"因湖山在黄荆山南,那时,黄石人又叫我们湖山这边人为“山背人”。

这座古凉亭在湖山人——"山背人"的心底,己成为永恒的记忆。在那物质匮乏生活贫困的年代,鸡还刚啼天还未亮时,“山背人”就辛苦地往来于这座古凉亭。行人沿着山路,艰难地行进。那往来行人之多,真个是可以叫做"络绎不绝"或"川流不息"。他们有肩挑的,有背驮的,把自已舍不得吃的,像鸡蛋,糯米和玉米棒子之类的农特产品送到黄石去卖。然后,顺便购买一些农村罕见的油条,水果或日用品回来。他们中也有翻山去市里挑大粪的,为生产队积肥。空手翻山就已够累了,挑着百余斤重的大粪,就更累了。他们挑着沉重的粪担,汗流浃背地来到凉亭时,都会停下来,歇歇脚,缓缓口粗气。他们或喝上一碗茶(当时2分钱一碗)或买一瓶汽水,解解渴,消消疲劳。往来于古凉亭的行人,都会在青石凳上坐一会儿,歇歇脚。大家聚在一起,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也无论翻山去山前的,还是翻山来山背的,大家都相互搭讪,或拉拉家常,或谈谈年岁,或说说生产队里的趣事儿……翻山虽然很辛苦,可人们的脸上还都洋溢着友善的笑容。说来也奇怪,古凉亭仿佛能够让人忘掉翻山越岭所带来劳累和辛苦似的。
时代在前进,湖山在发展。如今,湖山已是隧道和公路四通八达,高楼矗立,产业兴隆,成为镶嵌在黄石南大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凉亭虽然在悄无声息地隐退,可是,当年在这里喝喝茶歇歇脚躲躲风避避雨的情和景,勤劳而善良的湖山人又怎能忘记!
岁月的风尘掩埋不了历史的记忆,黄荆山上古凉亭的风景永远留在湖山人的心中…… ,
注:汪仁镇1989年以前叫湖山乡,简称"湖山"。
作者简介:

徐胜利,大冶市汪仁镇,70后,华新职工,爱好书法,偶尔写一些简单的诗。用乐观的态度精采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