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鹏,湖北罗田人,1965年4月生。中共党员,高级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曾任商务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对外经贸财会》杂志主编,北京广播影视集团财务总监兼财务中心主任,中广传播集团财务总监兼投融资部总经理,北京深华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北京大华融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和现任财政部企业会计信息化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成本分会副会长、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总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北京高伟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东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露天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有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海鑫科金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发表专业论文六十余篇,出版专业书籍十余部。
鹭岛风情
厦门往来了许多趟,但厦门的风情却是总也看不够的。
五一假期,疫情三年来一家人第一次出门,就选择了厦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为了方便看景,我们入住了鹭江宾馆。
鹭江宾馆是厦门标志性风貌建筑。始建于1958年,经由华侨陈嘉庚先生提议、周恩来总理批准,国务院拨款而建,是福建省首家外资酒店。酒店在鹭江边,紧邻著名的百年文化商业步行街——中山路,正对面江的那一边,就是闻名天下的海上花园——鼓浪屿。
观光的第一站自然是中山路了,因为它代表了厦门的厚重与繁华。中山路是厦门现已保留较完整的展现近代历史风貌的旧城街区,拥有小走马路、陈化成故居、中华第一圣堂等众多人文古迹。南洋骑楼建筑、流光溢彩的LED夜景、琳琅满目的各色闽台特产店和特色小吃店、回响在小巷街坊间的古老南音,构成其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
我们走在步行街上,被四周的各种店招晃得眼花缭乱。我们随机择路,边走边看,品尝一下黄则和花生汤,买点厦门特产凤梨酥,逛逛巴黎春天百货,看看小走马路的艺术表演,尽情享受这难得的春天时光。
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赵小姐的店,主营茶和馅饼。小店温馨典雅,极富艺术气息。问店员赵小姐是谁,回答说是民国时期大家闺秀的统称。她们受新学教育,有文化、有个性、有才华、有爱心,用她们独有的知书达礼、温文尔雅、闲淑贤良,温暖了岁月,惊艳了时光。这也许就是如今所称“赵家人”的源头吧?
第二站我们去了藏于万石山中的万石植物园。园内山峦起伏,奇岩趣石遍布,摩崖石刻众多,汇集了自然奇观、人文胜景、植物造景三大特色,是闽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观光胜地。此园尤以热带植物为最,现已引种、收集6300多种热带、亚热带观赏植物。
我们从西门入园,主要的展区就分布在西门附近,有棕榈岛、雨林世界、多肉园区、百花厅、松杉园、南洋杉草坪、蔷薇园等十多个各具特色的植物专类园。
雨林世界中林木森森,流水潺潺,花草葱茏,随处都是菩提树、橡皮榕、八宝树、两叶木、火烧花、苏铁厥等植物,不时可见热带雨林特有的板状根、滴水叶尖、绞杀、老茎生花等现象。雨林世界还有雾森装置,每天上下午各有一次定时开启,我们正好赶上。我说运气怎么这么好?女儿说不是运气好,是她提前做了功课,特意选择好入园时间。雾森系统一开,水汽在空中弥漫,配合阳光的照射,宛如仙境。
百花厅中,蔷薇、月季、梅花、桃花、火棘、绣线菊等各种各样的花朵竞相绽放,组成了一片花海。特别是厦门市花三角梅,八十几个品种,红的、粉的、黄的,五颜十色,争奇斗艳。还有两棵厦门的市树——凤凰树,花开满树,像一串串的小火苗。
我们参观的重点放在了多肉园区。这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多肉植物主题园区,开了我国室外大规模种植、展示仙人掌植物的先河。园区已收集包括大戟科、独尾草科、龙舌兰科、夹竹桃科、番杏科、木棉科等近3000种的多肉植物,是整个植物园的“流量担当”。
多肉园区分室外展区和展览温室两大部分。室外展区有形如巨瓶的瓶干树、粗如象腿的象腿树、状如八爪鱼的亚龙木、高大雄伟的武伦柱,还有三角大戟、露兜树等。展览温室里各种仙人掌植物长相奇葩,让人脑洞大开:这里有国内自行栽培的最大金琥王,罕见的金刺般若、霸王树,如同手指的金手指,神似乌龟的龟纹木棉,还有南非引种的生石花、棒叶花等小巧玲珑、亲亲可人的多肉植物。
这里是一个神奇的多肉植物世界。仙人掌、仙人柱、仙人球、仙人鞭…应有尽有。一片片的仙人球,密密麻麻,连绵不绝,滚地而出;一排排的仙人柱,拔地而起,笔直如枪,直指云天;一丛丛的仙人掌,高达数米,如剑似戟,矗立如林。依山而望,满眼绿肥红瘦,层层叠叠,高低起伏,浩瀚如海,蔚为壮观。
返程是从南门离开的。这里有五段下山自行扶梯,且行且看,是观山望海的最佳位置。从扶梯下望,远处白色的天,天后的蓝色的海,海边彩色的城,城周青色的山,山上的黑色的石,石旁绿色的树,树底红色的花,远与近,高与低,浓与淡,大与小,尽在眼前心上。
第三站是环岛路和曾厝垵。我们从白城沙滩开始,沿海边步道走到曾厝垵,全程约有4公里。我们一会走在石板路上,一会穿行于榕树丛中,古树、奇石、雕塑随处可见,草地、绿树、鲜花围绕身旁。尤其是在珍珠湾段,路左边是长长的榕树林,饰以紫红的赤蕉带,路右边是连绵不断、红绿相间的夹竹桃丛。花花叶叶,参差披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在环岛路上近观,海风轻轻吹,海浪轻轻拍,宽阔白腻的沙滩,成片黝黑的礁石,戏水玩沙的游人,蓝天、大海、阳光、沙滩浑然一体。沙坡尾如同贝壳状的厦门海峡世贸双子座,海沧区如激流勇进下滑道的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就好像近在眼前。
在环岛路上远望,海岸线曲折起伏,海景宜人,大担、二担、槟榔屿、小金门等岛屿一览无余,大金门岛也隐约可见。
在网红的推动之下,曾厝垵突然就火了起来。这个曾经的城中村,星罗棋布、弯弯曲曲的街道,也就两米来宽,两边是高高低低的握手楼,楼底层都开发成了铺面,有游戏厅、服装店、鲜花店、足疗店等,但更多的是特产店和小吃店,卖着拇指生煎包、土笋冻、海蛎煎、臭豆腐、沙茶面、烤生蚝、四果汤、蟹黄包、姜母鸭等各式各样的吃食。最有意思的一道小吃叫“虾扯蛋”,远看摊边悬挂的菜单不知为何物,近问了下摊主,原来是虎皮鹌鹑蛋上插着一只大虾。
看广告说是艺术渔村,实际上还是烟火气更浓。沉浸式体验馆、天心明月茶庄、曾厝垵文创会、花谜道等高雅一些的场所虽已建成,但尚未营业。除了中山街口有艺术摄影外,其他地方都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捧着快餐盒站在摊边大快朵颐。看来民以食为天,古来皆然。
凑热闹去了曾厝垵,但并没明白这一地名何意。查了下辞典,厝是房屋、安置,垵是小坑,问了下度娘,曾厝垵类似于通常所说的“曾家湾”,还是有点不明就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后来是一出租车司机为我解惑的:厝,从主人身份来看,规模不够“村”,地位不到“府”,只能称“厝”,“曾厝”,即“曾家”或“曾宅”;从建筑风格来看,一层为“厝”,二层为“居”,三层以上为“楼”。果然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从曾厝垵回程,那叫前所未有的惨。常恨北京的交通堵,那是近些年长假出门少,厦门真让我见识了。厦门只有三条地铁线,尚未成网,只能选择地面交通了。在曾厝垵这个地方,等了半小时,公交车不停站;好不容易拦上辆出租,听说要去鹭江宾馆,出租车拒载;最后只能拿出20多年前的看家本领,扫了辆共享单车,蹬了六公里。好在中途经过厦门大学,又多看了一个景点。疫情后厦门大学尚未对外开放,进不了校园,只能在门口眺望一下了。
最后压轴的景点自然是鼓浪屿了。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明朝雅化为今名。
鼓浪屿的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满铺石板,清洁幽静,两旁树木苍翠,繁花似锦,小楼红瓦与绿树相映,显得格外漂亮。特别是在最美转角处,两条街道绕楼成为一转角,是网红打卡地,很多年轻人念着舒婷《日光岩下的三角梅》,眼光柔和如梦,期待着在此处有一次完美的邂逅。
鼓浪屿的建筑,中外交融,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鼓浪屿上曾经有十四个国家的使馆,建筑风格各异,加之闽南特色大厝和庭院、别墅1000多栋,可谓一楼一色。有林语堂举行婚礼的协和礼拜堂,有建在笔架山崖顶的汇丰公馆,有方型圆顶的八卦楼,有廊柱结构的黄荣远堂,有色彩艳丽的番婆楼,有拜占庭风格的金瓜楼,有人称“新娘轿子”的观彩楼,有“是宫非宫”的海天堂构,不一而足。
楼不有名但人有名的是林巧稚纪念馆。林巧稚祖籍厦门,生前是北京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她一生未婚,但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其中就有袁隆平。万婴之母成就了中国水稻之父,一个让人生下来,一个让人活下去,同样都是功德无量。
鼓浪屿上的植物,品类繁多,美不胜收。榕树随处可见,古老而沧桑。月光岩旁的一棵,树龄305年;中华路的一棵,树龄435年;中华路上的另一棵,2016年9月15日因超强台风莫兰蒂倒伏,横跨街道,落地生根,继续存活,形成一道树门。这些榕树,树干参天,树枝遮日,胡须垂地。导游说,胡须是公树的特征,鼓浪屿上的榕树,98%都是公树。林巧稚纪念馆院中,还有两棵南洋杉,当年同时栽种,同样大小,现在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人称夫妻树。龙眼、芒果、芭乐等特色水果树也很多,特别是别墅中都有龙眼树,一棵龙眼树的果子够一个女人坐月子,有几棵龙眼树,就能知道这家有几房太太,这也是导游说的。
尽管人多,但菽庄花园和日光岩是必去的了。
菽庄花园建于1913年,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岩,原是地方名绅、曾任六年厦门保商局总办兼商会总理林尔嘉的私人别墅。园主人以他的字"叔臧"的谐音命名花园,并花了1万银元的润笔费,请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题写“菽庄”园匾。
全园分为藏海园和补山园两大部分,各景错落有序,园在海上,海在园中,既有江南庭院的精巧雅致,又有海鸥飞翔的雄浑壮观,动静对比,相得益彰。有白水洋水景风光,有火山岛之礁石,又有兔耳岭高山草甸之美。
从大门入园,一棵大榕树矗立园中,两边回廊上挂有匾额,上有林尔嘉、龚显鹤等人的诗词作品。往前是海上石砌长廊,几回几转,共有四十四桥之说,是林尔嘉四十四岁时所建。走上长廊,迎面巨石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笔书的“海阔天空”如天马行空。长廊中部的渡月亭正对着日光岩,是拍摄日光岩照片的最佳位置。
出了长廊,就到了钢琴博物馆,馆内钢琴皆为原籍鼓浪屿、现旅居澳大利亚的钢琴收藏家胡友义所捐赠。其中有十九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士坦威”钢琴和奥地利“博森多福”钢琴;有名贵的镏金钢琴;有时间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大的立式钢琴;有最古老的手摇钢琴等。特别是大厅正中的两架钢琴,由原木拼成具有中国古典风味的花鸟图案,精致美丽。近百台名贵钢琴寄托着胡先生的一世琴缘,一生乡情。
从钢琴博物馆绕回去,就到了十二洞天。 景点是用多色的砂岩、亘岩、砾岩等垒叠成的假山,分十二个洞室,分别以十二地支编列序号,又是十二生肖数目。我们随机从一个洞室而下,沿途发现了兔、龙、蛇三个生肖。很多孩子可是不亦乐乎,穿上穿下,非得把十二生肖找齐不可。
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
从山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915年许世英题刻的“天风海涛”四字横书;其下还有两行大字题刻,右侧为明万历元年江苏丹阳人丁一中所书的“鼓浪洞天”,左侧为清道光年间福建长乐人林铖所写的“鹭江第一”。上述三大崖刻,是日光岩的第一景。
再往前便是日光岩寺,重修于明万历年间,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弘一法师于1936年6月曾在此闭关8个月。日光岩寺是一块巨岩覆盖的山洞,俗称“一片瓦”。正中是大雄宝殿,主供观音;左侧是弥陀殿,右侧是地藏殿。大雄宝殿与弥陀殿对合而设,在全国寺庙中也是唯一。这是日光岩的第二景。
日光岩寺往上,便进入了由两块森然壁立的高大岩石夹峙而成的石巷。石巷旁左侧有“九夏生寒”“鹭江龙窟”两处题刻。这是日光岩的第三景。
从石巷上进,便是龙头山寨。这是郑成功在此山上屯兵时遗留下来的寨门。寨门右侧有“宛在亭”,亭下有一巨石,下方刻有“闽海雄风”四字,寨上平台为“郑延平水操台故址”,台中立有军中博饼的雕塑。这是日光岩的第四景。
最美的风景当然在岩顶,可惜从平台往上就要排队了。队有多排,人流密集,前面不知队有多长,后面游人接蹱而至。因岩顶位置狭小,所以限流限时间,每次登顶不超过30人,每人时间不超过五分钟,只能随遇而安了。从抖音视频中见到有人调侃五一期间泰山排队登山的壮观,说是“抬头都是腚,回头都是脸”,其实何只泰山,其他景点也都一样。
排队两小时,终于轮到我们登顶了。在顶上环顾,远处海天一色,近处岛景如画;头顶云蒸霞蔚,脚下风生水起。四海在望,江山一小,排队的郁闷一扫而空,心胸为之大爽。
回程过海,在市民轮渡码头旁,鹭江岸边,见到一老者一溜摆开十几根鱼竿,面朝大海,身边春暖花开。问道钓多长时间了?说是一天;又问钓到多少鱼了?答曰一条都没钓着。姜子牙垂杆而钓,钓的是天下;老者垂杆而钓,又是要钓什么呢?是鱼又非鱼,应该主要钓的是春天,钓的是心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