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学习中的修行,也是修行中的自我提高。平心而论,要想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内在修养,非书莫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哺育心灵成长的源泉。
古往今来,古人给出了许多读书成才以及阅读使人进步的名言与警句,总结出了实践出真理的良好效应和典型事例。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浓缩成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及宝贵书籍,使得无数渴求进步与陷入迷津之人如鱼得水般品读经典并入圣超凡。可谓“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对于读书,吾自幼嗜爱,少时更是狂热有佳。当然视书为粮自有道理,过去书少,大部分都是借来阅读。因为别人催促,时间紧,所以读书便快了许多。但读书过于求快,使得囫囵吞枣,而没有把精华完全吸收在心里来。其实如饥似渴读书的心情在过去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家里条件有限,自己的书很少,大都是通过找别人借阅,还得赶着别人三番五次地上门催要,就免不了出现读书“通快”的情景,甚至挑灯夜战、看个通宵也不稀罕见。也印证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美好典故。“人无压力事不成”,读书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安逸的心情并不适合用来读书,唯有在外力督促下才能赢得读书效率和效果。“鸟欲高飞先展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读书自然会给求知的人带来希望和灵魂上的乐感,同时也帮助开阔视野的人们找到适合个人的用武之地。
过去想看一本完整的书也难得。那时候有些书籍因传来传去,避免不了书皮撕烂和少页现象。即便这样,也能在破烂不堪、少头无尾的书海中找寻到属于另一方徜徉知识海洋中的快乐和陶醉感。“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读书就像与圣贤对话,深交相许,多了一个生活上的益友,学习上的老师,对贫瘠之心不也乐乎?
读书,就像寻找食物用来饱腹。挑选一本好书能让你赏心悦目,也能让你心灵涤荡。使心地开卷有益、选择有方,把持有度、心灵不荒。
读书的人,都很芬芳。好书配好人,好人选好书。读书、读好书能避免糟粕,使每一本健康、有益的读物帮助你修身、修行,洗去心灵上的迷茫或污垢。
读书的真正目的在于汲取营养,提高修养,培植教养,滋养头脑及人心。从而使自己成长的步伐越快、使个人思想成熟得越真。也可以说,读书不但开启心智,而且还帮助人清醒头脑和清晰做事思路,辩解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对与否。
夜深人静,万物俱寂。在温馨的灯光下泡一杯清茶捧书而坐,咀嚼书中的人物、风景和事态美好及炎凉,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不虚此读成为读书爱好的一大乐趣,实为兴也。我们读的是书,看到的却是外面的世界。因此,“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们读书的目的,是改变自身存在的狭隘和无知,更是可以医治我们思想上、行动上以及认知上的缺陷和偏激。当一本书读罢掩卷而思,自然书中的情节就会充斥大脑,对神经末梢有一个大的震撼和促进作用。从而在我们的行为观点上就会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和保护。为我们辨别对错、明确是非起到了好的作用。
想来读书的好处可谓无处不是。有人说,书籍是人的眼睛,能让心灵看得更远。也有人说,书籍是空气,能帮助自己呼吸清新的风。更重要的是,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唯其才能使身体饱腹,使身心获得有价值的营养成分。读书是让胸怀宽广、格局变大、视野辽阔、欲望低浅、追求更高。
今天不读书,明天必定输。书是决定未来前途命运走向的风向标,是在没有任何靠山和背景下、读书则是依靠自己唯一通往成功的捷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读书好似苦行僧,但苦尽甘来,最终收获的还是幸福和满满的自豪感。“你若读书,书不负你。”这就是读书的好处和意义。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在这美好的春光里,花绽开,树吐绿,水变暖,夜晚听取蛙声一片,正是阅读最佳时。
清朝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读书往往有三境界:“年少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不同的年龄,自有不同的读书感受。岁龄伴随着每一本书的阅读,使人生有了更多开悟和感慨。也让个人生活里少了几许纷争与狭隘,从而增添了“活着便是快乐,不争便是幸福”的美好畅想。
又是一个春天,又是一个读书天。“姹紫嫣红天气暖,唯有读书胜人间”。我捧起书,嗅到墨香扑鼻。此时此刻,再没有比读书更为快乐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