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罗日新《钢的城》读书分享交流会走进大冶
一本好书,如沁人心脾的沉香,氤氲着文化气息。这一天,对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一本好书,共沐书香,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是一种让自己愉悦的感受。

23日上午,“读好一本书 品味一座城”大冶市2023年世界读书日·罗日新《钢的城》专题读书分享交流会活动在劲牌公司科技楼报告厅举行。《钢的城》作者罗日新与近200名文学爱好者、书友一起分享阅读心得,将书中的精彩娓娓道来,共享开卷之美、阅读之乐。

活动中,罗日新结合早年在大冶钢厂工作、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下海创业,并历时14年打磨、创作长篇小说《钢的城》的经历,与现场文学爱好者、书友分享了小说缘起、小说创作、作家和家乡的关系、国企改革等几个方面的故事。
“读书终身受益。你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小孩回到家,他的妈妈正在看书,他的爸爸正在写作,这个小孩会干什么?”罗日新说,写小说,真正的工夫在诗外,只要真正地去观察生活,故事就会从生活中来。

他还认为,阅读是一种习惯,写作写到最后,一定是写最熟悉的内容。“在大量阅读之后,你读过的书在你创作的时候,仿佛都会从生活的缝隙中飘出来,和你对话。”他补充说。
罗日新勉励大家,梦想和本职工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的厚度和人生的高度成正比;在追寻文学梦的过程中,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就不要怕走弯路……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党组书记罗文卫分享了阅读长篇小说《钢的城》的感受。他说,作品有血有肉,人物有情有义,情节有张有弛,语言有滋有味,真正做到了“可读、可感、可思”。
罗文卫说,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希望广大文艺创作者能够自觉站在时代潮流,聆听时代声音,讴歌时代风貌;用艺术形式把黄石的生动实践描绘好、记录好,传播黄石好声音,讲好黄石故事;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注人民生活、情感、愿景,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善于运用现代传播手段,优化阅读活动,让读书学习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追求。

“写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有哪些?”“为什么连载版本和单行本的开头会有不同?” 在现场互动环节,不少文学爱好者就阅读《钢的城》后的诸多感想,和罗日新进行了交流。罗日新为大家答疑解惑,现场气氛热烈。
读者殷雯是大冶市第三实验学校一名初三语文老师,也是资深文学爱好者。“几乎每个周末,我都会前往图书馆阅读书籍,感受文字的力量。”殷雯说,得知这次读书分享交流会在劲牌公司举行,她专程来到活动现场,了解长篇小说《钢的城》创作背后的故事。
“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罗老师讲述的对故事和语言的处理。回去之后,我也会将这部分内容引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运用到写作中去。”殷雯说。
读者黎汪洋今年33岁,是一名残疾人,也是大冶本土作家。黎汪洋从小生活在矿区,其父辈从事的工作也与矿山采矿相关。“小说《钢的城》很多内容读起来让我感到很亲切,特别是工厂生产生活的日常描写,与我在金山店矿的生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黎汪洋认为,《钢的城》是黄石文学的一座丰碑。

当天下午,罗日新在大冶市好文书店举行《钢的城》签售会活动,100余名读者冒雨前来参加,掀起阅读热潮,书香沁人心脾。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樊星,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现代诗工委主任、《特别关注》杂志社原总编辑易飞,小说家、《美文》杂志编辑黄海兮,黄石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远芳,大冶市副市长乐晗等参加活动。(记者 陈子才/文 石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