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一本书相随,四十年获益
文∣杜小龙(陕西)
第28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你若问那一本书,对我文学写作影响最大,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杨朔散文选》。还在我下乡插队时,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便被作者极富亲和力的文字,以及多姿多彩的人生阅历所吸引。
我同这本书相随一晃四十三年。出差路上,它是我在火车上的“同伴”;开会途中,它是我候车室里的“随行”;夜晚灯下,它是我床头柜上的“常客”;退休生活,它仍然是我书架最显眼位置的“嘉宾”。
杨朔,1913年生人,祖籍山东蓬莱。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小说家、全国政协委员,上世纪与刘白羽、秦牧并称“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
杨朔散文,是我一直钟爱的书籍和学习的范本。在我眼里,它的价值与意义从来不是虚化的揣度。就像一位从未谋面的老师,他在用自己的作品给我上课,让我结识散文,喜欢散文,写作散文。 我以为,杨朔散文的特色魅力,体现在五个方面。
——纪实性讲述,沉浸式感受。《鸭绿江南北》,是他文选“第二辑”首篇文字。他开头写到:“十二月的一个月黑天,我跟着一支铁路援朝志愿大队跨过鸭绿江,到了朝鲜。有些软东西扑到脸上,掉雪花了。回头一望,江北岸已经笼罩着战争的烟火,只剩下三三两两的灯光,江南岸更是黑茫茫一片,空气里飘着糊味。只是一江之隔,南岸的朝鲜土地正经历着从古未有的灾难,没有一块地方不在燃烧。”
短短一个段落,便将我带入鸭绿江彼岸那场残酷的战事中。为日后赏读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提供了历史解读的背景。为我目前写散文时着意纪实手法的代入感,增强读者现场参与性,提供了借鉴。
——小说化描写,影像式展开。他散文最注重细节和场景刻画,一个个生动细节的描写,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场面,过电影般徐徐展现在读者眼前。《滇池边上的报春花》,有一段人物描写文字:“我见到一个独龙族的姑娘,叫媛娜……她只有十八岁。梳着双辫,穿着白色长袍,斜披着一条花格子布披肩,脖子上挂着好些串大大小小的玻璃珠子。见了生人也不怯,老是嘻嘻,嘻嘻,无缘无故就发笑……人家对她说:‘你穿的这好看啊!’她用手捂着嘴,缩着肩膀,拼命憋住不笑……我让她吃糖,她才不会假客气呢,拿起块樱桃糖,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送到嘴边上咂一会,又抽出了看看,忙个不停,一面还要说话,还要笑……你几乎不能相信她会有什么痛苦。”
杨朔十分注重人物、场面和景色的细节描写,读他散文好似在看短篇小说,抑或是微电影。这种故事性和视觉化极强的写作手法,深刻影响着我的散文写作。其实,这就是文字与影像最大区别,再多感慨陈词,也不胜几个细腻抢眼的场景刻画。
——激昂状讴歌,撞击式共情。品读杨朔散文,字里行间充满对祖国、人民和故乡的挚爱之情。在第三辑《蓬莱仙境》一文末尾,他这样抒怀道:“小外甥女吃完饭,借着天黑前的一点暗光,又去埋着头绣花。我一时觉着,故乡的人民在不同的劳动建设中,仿佛正在抽针引线,共同绣着一幅无色彩画。不对,其实是全中国人民正用祖国的大地当素绢,精心密意,共同绣着一幅伟大的杰作。绣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人民千百年梦想着的‘蓬莱仙境’!”
作为人民作家,杨朔从没有就人写人、就情写情、就事写事,而是把自己的作品融入时代和社会之中,放在新中国建设和繁荣发展大背景下,从而引发读者强烈共鸣和赞叹。我们要想使自己的文学作品上一个较高台阶,这种撞击情感般中心思想的点题,不失为可鉴之例。
——真诚般表述,燃情式认知。《荔枝蜜》堪称杨朔的代表作。他讲到:“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蛰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从怕到爱,杨朔可谓是真诚坦露情怀。作者要真诚写作,将个人心路历程坦露在作品之中,和读者一道,真实看待生活,诚恳奉献时代;做最好的自己,给他人和社会留下一抹爱意,一抹余香,一抹奋进向上的光亮。
——正能量主题,积极式传递。杨朔还有一篇著名的散文,曾经被收入学生语文课本,它就是《茶花赋》。其中有段文字记述对花匠普之仁的印象:“我热切地望着他的手,那双手满是茧子,沾着新鲜的泥土。我又望着他的脸,他的眼角刻着很深的皱纹……他就是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劳动者。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劳心劳力,拿出全部精力培育着花木,美化我们的生活。美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积极正向因素,就像抛撒在生活里的火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生命跋涉中,传播正能量以鼓舞自己、激励他人,携手前行,是所有文学人的使命和责任。杨朔散文最闪亮之处,就是寓教于故事之中,寓情于讴歌之中,寓理于描写之中,为我们擎起一面文学与散文的大旗。
杨朔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五六十年代又从事外事工作。他的散文涉及面广,精品颇多,对我影响很大。我退休后走上以写实性散文为主的文学之路,与杨朔先生散文集这本书,有着直接关系。
一本书相随,四十年获益。《杨朔散文选》让我领悟到一条浅显而精贵的道理:只有努力做精彩的人,才可以写出精彩的文字! 作者简介:陕西西安灞桥,一个热爱生活,钟情文学的退休职工。2021年8月,邂逅网络大众文学平台,已在“文学作家”“燕赵文学”等十余个平台,发表120余篇、20余万字的散文、随笔和短篇小说。2022年,荣幸成为西安灞桥区作协会员,灞桥区洪庆文化艺术协会会员;《人民作家》会员,“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