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名:非婉约 作家,自由撰稿人,60后。爱好唱歌、跳舞与写作。沾点哲学、艺术,偏好问题意识、逻辑思维。思考远大于抒情。
渐行渐远的风声
文/非婉约
总是
忍不住的
贴人、贴事物
渐行渐远的鸟事
看鸟不是鸟
傻人眺望远方
林林总总的图式
只挑一幅
最贵的像素
充满热恋的种子
在前行时,背后也有雾
今音(雍赓)评论:
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实里,看这首《渐行渐远的风声》的味道,在于一个“看”字的用法和它对全篇发挥的作用。首先按常规的套路来看它的虚实结合,比如,先和题目其中的“渐行渐远”组合出来的效果;再讲它和诗歌人物的联系,是用了一个特写。
这时候,诗歌就出现了两个情况,一个镜头是逐渐推远,比如“渐行渐远”,另一个是逐渐拉近,如第二段第二行的领起语“看”。从赏析的角度出发,第一,先对这个“看”进行定位,如定位于实。诗歌需要虚实结合,这就回到了这篇文章刚开始的提示,包括它的一致性和连贯,还包括了这个“看”对人物和全篇带来的动力和撬棒作用。
又如“看”的动力在于帮助诗歌人物立得起来,比如,旗帜鲜明,遇事显直截了当的态度个性。当然,每人的个性都是含有力量的,当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够看到诗歌人物在身姿站立于风中的样子,是唯诺弓腰的还是笔直深邃的。其作为一个张力点所产生的空间效应,它同时又在和第三段发生了内在联系。
因为诗歌的线索发展毕竟是要朝前而不是往后,但后面有雾,是不是也注意到了。先了解第二段和第三段是两个场景,两段之间有相对的独立。但也有人会问,像这样的诗歌为啥不结构第四段。甚至像这样的题目,有的作家还可以继续往下写几十行,甚至用百行来搞定。这都是个人的创作习惯,对行数和段落不作刻意强调,只要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怎么写都可以。
当目标明确以后,把握“渐行渐远”更加胸有成竹,比如对它的语言空间、语言张力、意象动态、活灵活现等,会在比较之下发生一连串的扩张效应,比如,人生仕途的跌宕起伏,人物前景的低谷匍匐,事业起止的一段经历,人物情感大起大落的过往与回忆等。
这些都是由这首诗歌带来的效应,如觉得有启发就拿去用,如果觉得不合适就放弃。这时候,就需要看出这首作品能够对社会发生的影响,简称作品的社会功能。这首诗歌也已经兼顾到了这方面的情况,比如人之间的需要平衡的做法,包括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也在诗歌当中有所反映。
如果对这首诗负责,就需要评论把它写得相对详细些,否则容易捣糨糊,比如不痛不痒,不知所以等。当然,也可以对诗歌中的某些作一些忽略,比如“鸟事”,这也不会影响到对这首诗的赏析。对诗歌赏析的千人千面,其实是百花齐放的象征,众说不一犹如鲜花般,蜂拥而至跑来观赏,就过程而言,也是一种用心的态度。
比如,“贴人、贴事物”(参考第一段第三行)。诗歌赏析也是这样的,如果“贴”的上去,就会发现第三段每一行其中的魅力;比如人物可爱的心灵触碰;端详事物的神态;人物决定了的所为;人物心理揣摩的最高境界和对某种结果认定的坚决。
也可以这样认识,“看”在这首诗歌当中是挑大梁的,起到了主干作用,如果把这个字抽掉,这首诗歌也就被弱化了,就像一个人的脊梁骨被抽掉一样。
诗歌的过程有些曲折,但结局总算是好的。交流起来,不会感到吃力。这首诗歌还有这么一个道理:人生可以有遗憾,但不能有太多遗憾。这样认识,可以让人物从凝重中,流露出震撼和惊喜,这又是诗歌带有清晰的一面。
比如信念、选择、性格。如,是否值得结交,有所及的问题,有意识的考验等。或许在前行的路上,一关比一关难,但确实也令人心动。这时候,或许还会重审这首诗歌的布局,以至发现更多的新意。
作者:非婉约
评论:今音(雍赓)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