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信记
逼上牛角山
信义庄
这是一次不得不说的驴行,也是一次不知如何表达的驴行。一周来,大脑一直处于昏昏噩噩的状态,直至昨日午后的惊雷,把自己震醒。
话说4月8日傍晚,队长在群里发布公告,“4月9日周日,牛鼻子洞、火龙寨、月牙洞、天狗石,8公里450米。奇峰异石,天然山洞,可出大片。自带午饭,天台野餐,早7:30出发。”看到如此诱惑,自然就想加入,但又担心安全和运动量太大承受不了,忍不住在群里怯怯发问,“运动量大吗?安全吗?”群里竟无人回应。夜晚近十点半时,队长发信斩钉截铁地答复:运动量不大,很安全;并说这是一条很成熟的路线,高德地图上都有。听到这些,自己再不徘徊,毫不犹豫报名参加。
第二天一早,队伍按时在历城东路村后不远的山脚下集合,看队伍中有三位小朋友,这让我还有点悬着的心彻底放下了。今天肯定是一次悠哉游哉的驴行。
接连经历了杏花白、桃花红、梨花雪、银翘花满山的日子,想不到女士们对花还是那么的喜爱。等待的片刻,几位女士不停地对着路边苹果树上的花儿抓拍。这苹果树是先长叶后开花,差不多是春天开花最晚的果树了。花虽不艳丽,但却十分的淡雅、耐看,在片片碧叶的映衬下,其不争不抢、超然世外的品格十分惹人喜爱。
路旁有杏树三五株,此时,恰“花退残红青杏小”,望着满树的青杏,儿时与小伙伴绕着村庄,找寻诗中意境的场景蓦然浮上心头,不禁无限感慨。
出发!随着队长一声号令,队伍排着一字长蛇阵,沿着东面山崖拾级而上。
喘着粗气一口气登上上百级台阶,眼前顿觉豁然开朗,远山近景一览无余,心旷神怡。队长指着北面山谷说到:今天我们就在这个山谷中行走,山谷中有许多的洞穴,一会我们先去“牛鼻子洞”;看到对面的山洞了吗?那是“月牙洞”,看了“月牙洞”我们就下山。
小时候听奶奶啦瞎话,讲:“九妖十八洞,洞洞有妖精”,印象极深,骨子里对洞有一种天然的恐惧,总担心那红眼绿鼻子的妖精不知从何冒出,把人一下抓走吃掉。今天要探洞,这洞里不会有妖精吧?!胡思乱想之际,队伍来到了一处斜坡,队长笑着说到:从这里拐下直行不远,就是“牛鼻子洞”了。
这“牛鼻子洞”,隐在山阴悬崖中间,侧面远观那像“牛鼻子”,说是“像鼻子”道是十分贴切。看石上书写文字,当地百姓称作“龙眼洞”。进到洞内,只见内部十分宽阔,洞高近六七米,宽约十几米,深达百米左右,四壁凹凸不平,上有浅浅深深、大小不一、不规则的石洞若干,显示这洞,乃是石灰岩山体经雨水渗漏长年冲刷而成。这洞越往里光线越暗,那四壁凹凸不平的地方,越发显得阴森吓人,一想到那红眼绿鼻子的妖精,恨不得赶紧出来。一回头,望洞口一瞅,那洞口的位置,真是像极了牛鼻子的样子,看来,这“牛鼻子洞”的称呼也是极有道理的。
走出此洞,队内资深驴友老李提议,前面还有几个石洞,也很漂亮,可否一探。既来之,则安之,近在咫尺,焉有不探之理。队伍在老李的引导下,悠悠地爬上一面缓缓的山坡,穿过一块密密的花椒林地,向既定的目标奔去。也就十几分钟的样子,队伍便就来到了石洞对面,但此时无论如何,队长和老李却怎么也找不到探洞的线路了。无奈之下,大家只好远远地望着洞口拍照留念,讪讪而去。
返回原路,队伍继续向山顶进发,此时,突然阴云密布,冷风阵阵,雨水似乎正在头顶集结,仿佛马上就要一泻而下。见此,大家非常担心,每个人都忍不住瞅着队长。但队长却是一副风轻云淡波澜不惊的样子,似乎这天气变化与他无关,仍不慌不忙地稳健前行。想必队长胸有成竹吧!基于多年的信任,大家也不再议论观望,跟着队长步伐坚定地向前走去。
前行二十分钟左右,舒缓轻松的路线突然变的十分难行。先是杂草荆棘密布,两腿不停地享受着针灸;随后就是一段三十几米的断崖,不手脚并用,爬上根本不能。好在大家都经历过几次这样的路段,且每人都准备了手套,一番的操作,大家均稳稳爬上了崖顶。队伍中那三个孩子,身轻如燕,行动敏捷,更是率先第一批登顶。令人惊喜的是,在攀登的过程中,竟意外发现了大片的“九死还魂草”,在队长的蛊惑下,我忍不住小心铲了一片,偷偷装入袋中。
队长就是队长,不仅能下察地理,还能上观天象。爬上这处崖壁,队伍赶到“火龙寨”休整的时候,天空已是万里无云,大家谈笑间纷纷翘着拇指赞扬着队长。队长什么也不说,只是淡淡的一笑。
此处是一片不规则的圆形平地,绕场一周,看不到任何寨子的样子,不远处一片整齐的垒石,应是村民过去垦田所垒的石堰,没有一点寨子遗存的痕迹,真搞不懂这地方为何称作“火龙寨”。也许这山势就是一条“火龙”,否则山下的“牛鼻子洞”百姓为何称作“龙眼洞”;也许这“火龙”之上过去确有一个寨子,只是岁月让它消失的无影无踪罢了。
歇息片刻,队伍沿驴友踩出的小路继续前行,此时,海拔已达400米以上,山风阵阵,春风微拂,十分惬意。除了天公作美之外,这路线也是格外的应景,用队长的话讲,这一段是今天的“快活三里”。回头想想,这“三里”还真是快活。先是走着走着,许多的队员就被路边的野花陶醉了。都说那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可队伍中有的队员不仅采,而且还吃了起来。好在这队员是位女士,否则回家非被媳妇暴打不可。
这一路有两种野花令人印象深刻。一是金雀花。号称盆景四大家之一,花如雀舌,开时金黄,花有毒,但金雀花炒蛋仍是许多人的挚爱。前面提到那位女采花大盗,采吃的就是这金雀花。
二是车厘子花。这花,在故乡田间地头几乎随处可见,结出的果实,无论味道、颜色、大小,都与世面上出售的车厘子几无二致,一段时间,我严重怀疑车厘子就是这野花嫁接培养而成。但这花能在海拔如此的高度盛开,且连株成片,还是第一次遇到,不得不说,这地真是一块宝地。
在看花的同时,这段路也是赏景的绝佳之处。这段路上,不仅可以欣赏对面山谷群山连绵起伏巍峨的壮美景色,更可近观山谷秀丽的风采。那神龟负重默默前行的神态;那群峰相连,梯田层层的画面,无不令人赏心悦目,心潮澎湃。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山间四时之景不同,无论你何时而来,这里的山水草木都会让你“乐亦无穷”的。
登泰山,过了“快活三里”,那就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1827级台阶)了。难道今天我们过了这“快活三里”,也会遭遇如泰山十八盘般的险要路段!不会吧?说好了路线不险的啊。但接下来的驴程,真的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走到最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就是那老驴也都有些塌架了。
看,前面就是“神龟峰”,爬上这个山峰,我们到“天台”聚餐,大家加油啊!队长站在一棵盛开的的野桃树前,用登山杖豪迈地指着眼前的山峰。那姿势、那神态,像极了《南征北战》中指挥士兵抢占摩天岭的将军。
“神龟峰”植被茂密,远观并不险要,环视周边山峦,似乎是最高的山峰,看来,今天我们只要征服了这座山峰,下面应该就是一路坦途了。想想以前走过的线路,这个山峰算的了什么!迈开腿,一行人大步流星地向前奔去。
怎么、怎么山腰影影绰绰的有人晃动?仔细一看,原来是另一群登山的驴友。看山不远,看人怎么那么小啊。看来征服这山峰,决不会轻而易举。望山跑死马啊,看着很近的一段路,由于垂直高度的不断提升,一刻不停地爬了近四十分钟,方达山峰的根部。此时,前方出现了两条路线,一条是继续上爬,直达山顶;另一条是穿右面密林,探寻未名的洞穴。好奇心总是占了上风,先去那洞穴瞅瞅,说不定还会遇见迷人的小妖精哪。
“太阳对我眨眼睛,鸟儿唱歌给我听……”哼着小曲,挥着登山杖,披荆斩棘,十几分钟后终于站在了洞穴下面。此时,队伍里资深驴友老李早已摸进了洞穴,这刻正在收紧肚子,忍受着石壁的挤压,勇敢地向洞穴深处进发。见我来到,非常兴奋,一面用力向里挤进,一面用手比划着,让我看堵在洞口巨石上的文字。这一看,简直让人啼笑皆非。那石头上竟赫然写着“本拉登”三个红色大字,真不知是那位驴友一时兴起的“杰作”。
乘兴而去,近乎败兴而归,急急回到岔路口,赶紧地向大部队靠拢。抬头仰望,发现几乎每个队员都在手脚并用,在一块块岩石间、灌木中艰难如蚁状爬行,走在最前面的队友,那伸出的手,感觉像是摸到了天。
我的天啊,好一条不险的路。怎么办?没法办,只有硬着头皮,一往无前。
队伍已经拉开了距离,好担心自己掉队,赶紧连滚带爬地快速赶路。一身臭汗,来到一处近三米的岩石前,扔掉登山杖,弓着身子,前抓后蹬,手脚并用,用尽气力,冲锋两次却都没能攀得上去。气的我一屁股坐在杂草中,仰天长叹,挥着登山杖用力击打着身旁的荆棘,慨叹自己的老迈无力。焦急发愁之际,队中资深驴友立奕弟远远折了回来,边走边喊:“别着急,注意安全,我来帮你”。随后快步来到岩石上方,趴下身子,伸出登山杖,让我一手抓着登山杖,一手抓着岩石,慢慢地将我拉了上去。上去的那一刻,连累带吓,我竟双腿一下跪在了地上。
路险,这只能算是刚刚开始,剩下的路段,那危险系数简直就是直线上升。爬上这处悬崖,看面前二十几米如刀切般陡峭的石壁,直接攀登几无可能,队伍只好绕过从左面斜坡登顶。观其柏林高大,灌木茂盛的样子,想来,这路应该难度不大,谁知,走近发现,这斜坡几乎看不到路的样子,那所谓的路,只是在一大片岩石中间,若隐若现的几处凹进的石窝。有四五米的路段,几乎都是挂壁前行。更令人后怕的是,这路的下面就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深渊,山风呼啸,战战兢兢,在无任何防护的情况下,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近百米的路段,走在上面,队伍寂静无声,每个人都表情严肃,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直到顶峰方才稍有放松。队长历来都是拖在队伍的最后,当其气喘吁吁爬上的时候,想想刚才的险情,恼的我直直地望着他,质问的话语几乎脱口而出,而其却对我连看都不看一眼,若无其事地拍起了他的风光大片。嗨嗨嗨,谁让人家是队长啊。
“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峰顶,一块块岩石就像摞在一起的一堆厚厚书籍,初看杂乱无章,细观错落有致,峻峭壮美,实在是难得的美景。站在其上,那种“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迈油然而生。
每一个登顶的人,都想站在那似乎摇摇欲坠的最高处呼吸宇宙,体验拔地通天的感觉,但这没有一点胆量是万万做不到的。此地最高处的石板仅有一平方左右,且有一半腾空,上去后大多数人都会双腿发软,心惊胆战。我们一行十几人,敢于在其上站立的英雄也仅有三人。一是神仙侠侣“花婆婆、立奕”;二是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侯哥”。老迈的我默念着“下定决心……”一点点靠近,到最后也仅仅是在平台的二层上,停靠几分钟,就赶紧溜了下来。
队伍里有一位女驴友,大概被这美景蛊惑的有些忘我,一直占据在平台上,不停地变换着各种姿势拍照,结果乐极生悲,一不小心,让风把帽子吹落了悬崖。看其掉落的位置,想再捡回,不说比登天还难,至少常人难以办到。但这犟娘们,真是鬼迷心窍,不知是舍不得帽子还是其它,任凭你如何劝说,就是不听,非得下崖捡回不可,气的我扭头就走。大概半小时以后,也不知其用了什么神招巫术,她竟带着吹掉的帽子,与队长一起笑嘻嘻地站在了我的眼前。
急行军,抢占“天台”进餐。这一路,一直有一对驴友与我们交替攀爬,此时,这支队伍已经接近了“天台”,如果我们不加快前行的步伐,那登“天台”赏美景、聚午餐的计划就会成为泡影。队长说:这线路,最美的风光在“天台”,站在其上,与那登泰山“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毫无二致。还等什么,只有加速前进了。
抬望眼,资深驴友老李,率领的先头部队已经追上了那支队伍,这支从开始就一直与我们飙劲的队伍,此刻似乎有些强弩之末了。见此情景,我与队长及几个拖后的朋友迅速调整心态,快步向前追赶。
说是追赶,但那腿却是真的迈不动了。一是刚才的攀爬消耗了太多的体力,二是这路上的美景实在太诱人了,让你忍不住停下脚步拍照、观赏、品味。山下的连翘早已败了,而这山顶的花儿却仍在怒放;峻峭的山崖,翠绿的山林,一抹桃红,醉了蓝天,也醉了你我; 奇峰怪石、山花烂漫,鸟雀和鸣,松涛阵阵,让人赏心悦目。就连那一向懒得拍照的队长,也控制不住地拿着手机不停地拍摄着。
在越过一个山包下行的时候,一向五剎并用的我,忽然隐约听见丝丝的笛声,那声音就像仙乐一般,真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仙界。这若隐若现的声音来自哪里啊?坐在路边的一块岩石上,对着蓝天仔细寻觅着声音的源头。忽然,笛声又一次想起,猛然发现,这声音竟来自于身边,来自于登山杖。原来这登山杖上的空洞,在风儿的吹拂下,奏出了美妙的节律。
去过河南省博物院的朋友都会记得,里面有一件用鹤骨制作的镇馆之宝“贾湖骨笛”,属裴李岗文化时期,距今近9000年,音乐家曾用此吹出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从而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这件器物虽有定论,但我一直认为,它最初的功能肯定不是乐器。在一个农耕文化为主的社会,它最初的功能一定与农耕和祭祀有关。当东南季风劲吹的时候,那祭坛上的骨笛就像这登山杖一样,会持续发出优美的乐声,呼唤着人们:插秧了、插秧了……。
路阻且长,行则将至。且行且观,且观且思,紧追慢赶,终于在一处柏林茂密的垭口,赶上了正在休整的大部队。透过密密的树林,一个温馨的画面突然映入了眼帘。只见队伍中三位小朋友,正聚在一起,嚼食着从路边采集的“溜溜嘴”。那最小的“侯哥”先吃先试,不时给哥哥做个示范,让哥哥放心食用,一解饥渴。少年无暇的心灵就像一股暖流,瞬间温暖了我疲惫的身心。
时间已迫近下午一点,看小朋友都饿的吃起了野草,自己的肚子也开始咕咕直叫,是否可以就地午餐?想法提出后,队长说:这地太小,不好午餐,还是按计划到“天台”最好。爬过前面的“牛角山”,下一个山头就是“天台”。要到“天台”午餐,那还歇什么,赶紧走吧。背起包,我与两位女士、两位少年率先向“牛角山”发起了冲击。
跟队长爬山的驴友都知道队长的爱好,那就是总喜欢“赠送项目”,不是几个山头,就是几个几百米。这到“天台”,是不是中间还要“赠送项目”?不管了,反正已经走到这里,真赠送也没办法,只有义无反顾的前行了。
雄赳赳前行数米,眼前的路突然陡峭了起来,每一步都要仰起头,都要攀着岩石,抓着藤条,方能前行。这那是爬山,这是攀岩!攀岩都有专业的设备和良好的安全防护,我们有什么?这队长怎么能带我们走这样的路?说好不险的,咋会这样?!此时,后面资深驴友老李的呼喊声隐隐传来,“停下、停下” ,可我们怎么能够停下!这连停的地方也没有啊!?停下也没有用啊,回退比上行更加艰难,那一眼望不到底的深渊,一晕菜,非出大事不可。此时此刻,想来想去,只能进不能退,信心比黄金重要,我一泄气,这小队就更麻烦了,坚持,坚持,再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目测离顶峰还有五六米,一片岩壁上,突然找不到可以上行的路线了,贴着石壁战战兢兢回望身后的悬崖,恐惧和担心同时袭来。还有两个孩子啊,这要有个三长两短该如何交待。不曾想,此时,两位少年却当起了开路先锋,一左一右分两路向崖顶爬起。如此操作,直接吓傻了我们一同上来的三位,那尹女士说话的腔调都变了,厉声喊到:不要乱动,注意安全。我是大气不敢出一声,唯恐不慎惊吓了两位少年,与此同时并做好了两位少年一旦滑下的应急准备。
等不是办法,怕更没有出路,唯有咬牙前行。“自古英雄出少年”,只见那东面的少年两手死死抓紧岩石,不停地扭着脑袋上下左右的观察着,然后突然一个大步,一下跨到了另一块岩石之上,脱离了我的视线,直惊的我目瞪口呆。也就几分钟的时间,少年的小脑袋竟从山顶探了出来,开心地对挂在崖壁上的我们说到:从东面上安全,荡过那块石头,后面的路就好多了。
顺着少年指引的路线,也不知那来的勇气,我竟腾空跨越了近七十公分,当站到另外一块岩石之上,回望荡过的悬崖,真不敢相信自己竟有如此的胆量和气魄。想想,这一荡虽不足一米,但与那面壁贴腹,屏气挪步,号称华山第一险的长空栈道相比,不知要险了多少倍。
瘫坐在山顶的崖边,看手机“运动健康”软件,显示此时海拔已达578.5米,心率142。歇息十几分钟,紧张的心情仍然难以平复,疲惫、惊吓、甚至愤慨,再无心观景,更无心拍照。匆匆环顾一下四周,即迅速下山,好在下山的路线难度不大,很快就来到了一处垭口。
是继续前行,按计划上“天台”午餐,还是选择此地午餐或就此下山,我和下来的几位驴友都有些犹豫了。想想“牛角山”都如此之险,那“天台”比这还不更险。掏出电话请示队长,队长指示:原地休息等待,待大部队汇合后决策。此时那一同下来的一位小朋友已经饿的有些体力不支,闭着眼睛躺在了草地上。我等几个也都眼冒金星,喘着粗气,无力地靠在了树干上。大约二十几分钟后,大部队陆续到齐,队长一面安排驴友老李探路,一面征求大家的意见。问来问去,竟无人提去“天台”,看“月牙洞”,赏“天狗石”,都异口同声地要求就地下山。
穿过密不透风的树林,滑过碎石满布的小径,下山的路曲曲折折。不停地探索寻觅,一行人竟分成了三组,走了三条不同的线路,下到山下的时间,前后相差达半小时之久。
登山群群名为“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但有时感觉,我们这个群好像不是为登山而设,似乎改为“最美的美食在路上”更合适。你看,这累的都有些虚脱的队员,来到山下,已过午后三点,竟又在路边巨石上,围坐一起开始了午餐,有人还变戏法般的从包里掏出了一瓶小酒,举着瓶子,对着蓝天,一口口抿了起来。
读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熟悉一个个“逼上梁山”的故事,但你仔细咂摸,许多梁山好汉,其实并非被逼,而是被骗上梁山的。今天说是“探洞”,但更多的却是爬山;说是“不险”,却是惊险连连。想想这“逼上牛角山”,似乎改为“骗上牛角山”更为贴切。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