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节提要】在现实生活中,人都想做明白人,都不想被人利用,更不愿被人挑唆驾驭当傀儡。但这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其实是很难的,关键是要有甄别辨析真言谗言的智慧和能力。

第十二篇 颜 渊(4)
做人难,做明白人更难
【原文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对于子张,我们在《先进篇》中专门介绍过。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师也辟”,说他清高又偏执。这类人聪明机灵,反应快,思维敏捷,但却往往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处事过于主观、固执,不够沉稳,把不住事物的本质。用现在的观点来说,就是聪明有余,城府不足,政治上不够成熟。这类人做学问还可以,从政或从事其他社会工作就会显得偏执幼稚且很难有良好的人脉,还容易被人蒙骗利用,难有作为和建树。子张的一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这一章,子张请教孔子:如何做个明智的人?孔子同样针对子张的个性给与了回答,而且很形象生动。
“浸润”就是像滴水一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意思,“谮”(zèn)谗言。“浸润之谮”就是用一点一点渗透的手段进谗言诬陷、诋毁他人。这是一种很高明且不易被觉察的手段,所以很阴险。
“肤受”皮肤感受到疼痛,即用直接刺人皮肤叫人领受疼痛的意思;“愬”即诬告。“肤受之愬”就是用切肤之痛那样的手段直接诬告诽谤他人。
人,是一个好争好斗的物种,不仅争食,而且争名争利争权力争地位争荣华。人与人争斗不仅靠力,更多的是靠智慧,靠心计;争斗的目的也不完全都是为了利益,更多的是“见不得别人家炉灶冒青烟”!一旦感觉或发现自己周围有人在某些方面某些地方强于自己,就会心理失衡,由羡慕产生嫉妒,由嫉妒产生仇视(恨),于是,就会想尽千方百计,不惜不择手段地去诋毁,去中伤,以求清除自己眼前“挡路的绊脚石”或刺激自己心理失衡的“害物”。因此,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明争暗斗,尤其是在与自己生活相关联的圈子内、团体内,明争暗斗的方式更隐晦更高明,当然也更残酷。所以,无论是领导一个团体、负责一项工作,还是与人相处,首要的是明辨是非,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脑子清醒,不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不受谗言诬告蛊惑,使一切为达个人目的而拨离间所、诬告中伤他人的行为伎俩行不通,这样的人,算是明智之人。

在现实生活中,人都想做明白人,都不想被人利用,更不愿被人挑唆驾驭当傀儡。但这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其实是很难的,关键是要有甄别辨析真言谗言的智慧和能力。倘若能真正做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这些故意诋毁中伤他人的行为在你面前行不通,那你就称得上是一个能明察秋毫、胸有主见的明智之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