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特的流金岁月

岁月如一指流沙,缓缓的在指尖流淌。1936年,一个极其不平凡的年份。中国大地上,国内国际各种力量分化组合、风云激荡,战火纷飞。
1936年农历6月,周亚特出生在湖北省安陆一个开明士绅家庭。母亲汤诤训是教育界的早期革命者。
父亲周书楷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后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原台湾“外交部长”。

人间的悲伤,无非是生离和死别,1949年,国民党军队溃败,周书楷被蒋介石派往到菲律宾,再也没有回来。
晚年,他在台湾。
望明月渐渐白首,他盼望叶落归根,他盼望与儿孙早日团聚……
一年又一年,外交官远眺故乡,望穿秋水,至死未能回大陆。

青春奋斗正当时
不负韶华不负己
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1962年10月,大学毕业的周亚特被分配到冶金部冶金地质勘探公司603队工作。
1963年,603队成立了普查找矿分队,亚特负责华安钨矿区外围约400平方公里范围的1:5万比例尺地质填图与找矿工作,并被任命为晋查组组长。
华安钨矿位于福建戴云山山脉深处。周亚特他们每天钻草丛、爬岩壁,深入坑道勘测地质状况,采集矿石标本。
有时,山路越走越高,猛然间一堵峭壁立于眼前,他手拄着树枝,脚踩石缝,心里面直打鼓,腿在颤抖,脸上的汗水比雨水还多,没有法子了,他只好手脚并用,一寸一寸地往上挪,衣服、球鞋、布袜刺破了多个洞,身上也受了多处伤……
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周亚特和他的队员每天出于无人居住的野外,午饭永远是在路上或爬到山顶就地找些干柴,烧成木炭,然后将清晨用铝饭盒装好的饭菜放在木炭中加热后充饥。
隆冬,远山近岭迷迷茫茫,树木枯秃地站在那里。
夜深了,门外的疾风裹着刺骨寒气奔走呼号。亚特根据白日测量的地表岩石概况,紧张进行资料整理,他编制剖面图,一笔一笔地科学计算,极细腻地核实一个又一个的精密数据。
他在日记写道:我好焦虑!我想快点找到国家紧缺的钨矿。虽然地质工作是非常艰苦的行业,背井离乡、茅草荆棘、风餐露宿,但一个人的年轻时代是诗的时代,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越是险恶的环境越要燃起希望的意志,我要做一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那样的英雄。

1972年,周亚特调回湖北省第一地质大队,在铜绿山铜铁矿区从事地球化学找矿工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周亚特根据铜绿山——大青山铜铁矿田范围内237个钻孔开孔后的2个基岩样品的平均值,圈岀了铜、银、钼等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图,并从图中梳理:
铜、钼和银诸元素异常均环绕花岗闪长斑岩体,呈空心环状分布。
他研究分析,推测在铜绿山西北侧鸡冠嘴一带深部有大型铜铁盲矿体存在。
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周亚特建议投入钻探工程。地质队在化探异常矿田内共施工16个钻孔,见矿钻孔14个。
见矿率达87.5%,控制矿体长度约500米,宽60—180米,平均厚度达27米,且含铜、硫、金品位较富,迅速查明为一大型金矿、中型铜硫矿床,化探科研找矿预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983年,周亚特获得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地质部的科技成果奖。

不做机关客
甘为孺子牛
东风吹来满眼春。1985年,国家科技发展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
1985年,周亚特调入了黄石市科学技术协会任专职副主席。分管科技咨询服务和学会学术部的工作。
周亚特说:大凡一切事体,革新是成功之源。他建议改革董事长负责制为“中心”主任负责制;下设业务部,信息部、办公室和法律顾问处;采用短期聘任制,打破“铁饭碗”;对全市以及对乡镇企业从立项,选型到安装调整、技术培训及产品销售组织全方位一条龙服务。
周亚特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一经与科学知识及实际经验相结合,立马相得益彰——
1986年,科技咨询服务完成项目383项,合同金额为106万元,1987年完成项目420项,合同金额为200万元。
省科协特为黄石科技咨询工作摄制纪录片题为《解难题的人》,此专题片在湖北电视台播出,立马引起社会关注与好评。
1990年,由周亚特编著的《黄石市新高技术发展战略》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做官先做人
万事民为先
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1984年2月周亚特当选为黄石市政协副主席。
1988年3月8日至1998年2月,周亚特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周亚特说:参政议政首先是要搞调查,真诚地为老百姓发出声音。
每年“两会”召开前夕,他深入厂矿企业农村以及社区基层进行专题调研,然后撰写提案和大会发言稿件。
周亚特编著并已出版发行的《改革与发展的对策》一书,就是他在全国政协大小会上发言及撰写呈交的提案整理而成。
绰力奋发勇担当,匠心协契再起航!
1999年2月,周亚特先生通过人大代表的差额选举,被选为黄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
好久好久以前,
妈妈病逝去了远方,
爸爸在遥远的台湾,
打开窗穿过走廊,
雨里湿哒哒的头发,
门外空荡荡的家,
风中惶恐的小亚特啊,
在岁月里那么孤单……
多少年的泪滴,多少年的相思。时隔43载,父亲与孩子终于重逢!
1990年8月5日,周书楷与胞妹周书芳及儿子周鸿特、周亚特等在香港港湾道国际宾馆应约见面,父子三人抱头痛哭,悲戚戚,以为是梦。
1990年8月5日,父子重逢之日,仿佛是时光倒流,儿子越过坎坷,又回到了父亲的身边;念及其满血骨,无限牵挂弥漫心头;父亲紧捂其双手,将五十多岁的儿子紧抱在胸口,用一个深深的拥抱给孩子平安的祝愿。
周书楷说:孩子啊,我没有那一天不想念你们,你们都长大了,我做父亲的没尽到责任,很抱歉……

大境人生
典藏古今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退休后的周亚特组织邀约同好者成立了黄石市收藏家联谊会,并出任首届会长。
因为亚特继承了其父亲的一批藏品,起点较高。有瑞士产的(积家)Jaeger-LeCoultre金怀表和威迪文Waterman 金笔。还有陶瓷、玉石、书画、篆刻、文房清玩、牙雕书信、照片等。
十六年前,周亚特发现了一个清中期的象牙笔筒,卖家开价2700元,其他买家认为出价太高,不愿购买,而周亚特当时正在现场,他二话没说就直接买下了,现在市场价整整翻了十倍以上。
周亚特对印章也特别嗜好!如章料,印纽、印面、边款等绝不含糊,关于印章的来历,他铁定是要查阅典籍,典藏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一件古玩它未必价值连城,但它一定是具有某一方面的艺术价值和情致意趣,能从古玩中玩出意趣与快乐的人,无疑是最具精神内涵和精神最富有的人。
2012年9月10日至10月10日,市收藏家联谊会与市博物馆联合举办“黄石市民间收藏精品展”,周亚特个人提供了39件藏品,在18个展柜中,他的藏品就占了三个半展柜,吸引了公众眼球,充实了市民的鉴赏水平。
周亚特先生为黄石市档案馆捐赠个人纸质收藏品一千多件。
2012年9月,周老被湖北省收藏家协会授予优秀会员一等奖的奖励。
周亚特理念:收藏,不论是公藏还是私藏,都是保存文化、传承文明,都应该提倡藏品公开和共情分享。

周末的上午,阳光斜着射进来,照在家里桌子上,盛着长城葡萄酒和五粮液的两个长颈瓶,泛着暗绿的光。
周亚特的右手指在淡玉色的鼻烟壶轻柔的抖动着,如一只快乐的小鸟在飞速地舞动翅膀。他收藏了一抽屉鼻烟壶,款式秀美,造型别致。
周老取出宣纸,准备临摹,客厅电视隐隐约约传来越剧:绿萝拂胸泪沾襟,岁月倏逝,细雨梦回,转头己是百年身……
周亚特抹平宣纸,慢慢地着墨,勾勒,淡墨,烘托;轻彩,渲染。顺着一级一级从云端莫名延伸出来的石阶,缓缓地向上,明清年代的鼻烟壶此刻被他描得美不胜收。
周亚特这一生,流金岁月,岁月流金。

作者简介:

林玲,中共党员、黄石市散文杂文学会会员。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香港大公报、中国纺织报、环球时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湖北日报等发表新闻,纪实散文、报告文学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