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与写作
文/李春雷

读书,是古今第一雅事。大家都在读,而且每个人都在标榜喜欢读书,似乎没有一个人不是读书人。
但是,试问,天下有几个真正的读书人?咱们这个社会比较浮躁。包括我,一年真正读过多少本书?想一想,我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的惭愧。
今天,我和大家谈几句朴朴实实的心里话,可能更给力。今天下午,我琢磨了几个关键词,和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会读书。我相信很多人在读书,但是可能不会读书,就是乱读书。我见过很多人也读书,读的很烂很杂,并且很浅。
我们很多人有这样的毛病,把自己伪装成读书人。在这个比较浮躁的社会里,在我们拥挤的生活里,要真正的静下心来。每天,或者说几十分钟,真正的让自己安静下来,读进去,让眼睛,让思想在书里扎根。吸取几丝营养,哪怕是一句话,哪怕是暂时的小享受。所以我们要会读书,要真正的读进去,要专注,进入,深入。

第二,好读书。好读书要专注,要进入,要深入;还有,要多读,要广读。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见到书就亲,就来电。时间长了,你的心里就有了依赖感,身上就有了书卷气。一个读书人,一定要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在工作生活之余,把自己的时间投放到哪里,你的未来就在哪里。只有好读书,才算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我进入读书这个境界,应该说比较早。在初中的时候,就养成了读书习惯,见到书就买,不吃饭也要买书。那个时候我经常到县图书馆里去读书。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图书馆管理员的名字。好读书,就是人生走向进步、走向成功的最好基础。
第三,读好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同时,我们还要选读那些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书。对我们搞文学的人来说,我们的好书应该在文、史、哲方面。
上初中的时候,喜欢读古典文学,《三国演义》,《聊斋》,《儒林外史》,李、杜、韩、柳、欧、苏、辛诗词。这些书,有的能读懂,大多读不通。因为那个时候还小,十三四岁。当时整天抄写三国演义里边的那些好词好句,还有唐诗宋词的诗句。
一九八一年,我父亲到河南安阳市出差,买回来一本《小说月报》。读了以后,我感觉到了现代小说的那种芳香,既看得懂,又感觉到特别美妙。于是,就喜欢上了当代小说,就开始了大量阅读。
所以,在你选择读真正能影响你未来的“好”书的时候,你是不是能选择好,这是很关键的一步。

现在想起来很庆幸,我沿着《小说月报》的路子,在白话文、在新诗、在新散文的创作上,建立了自己的信仰。所以,大家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书。在这方面,多读多看,放开了读,把这些营养都吃下去,就会成为你未来真正的助力,就不会走更多的弯路。
第四,读破书。刚才说读好书,现在是读破书。你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书,有了博而专,有了精深。精深之后,就进一步的要和自己的创作结合起来。在真正进入创作的时候,你仅仅读好书是不够的,还要有下一步的动作,那就是读破书。
这个破书,并不是说破旧的破,是读透。读破,就是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就像食物一样,大豆、小麦,只有做到真正的破碎,破碎的越细微,营养才能吸收更好。所以,我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读破书,把书读透、读破,这样自己才会有进步。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我读了很多,感受到了很多这种书香。但是自己在创作的时候,还是无所适从,感觉总有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所以那个时候读书,应该说还没有真正的读破,只是说雾里看花,感觉挺好。
上高中的时候,我真正读破的一本书,是四川作家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在这本书里边读到了自己,读到了我的村庄,读到了我的父老乡亲。所以,有很多的感悟。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把文学和我的生活、生命、经历,真正地结合了起来,对我创作有巨大的帮助。正是这本书,让我真正走进了这种活灵活现的、毛毛茸茸的、原汁原味的文学世界。第二本是柯云路写的《新星》。

当时每年全国都评优秀短篇小说,我对每一个得奖的短篇,研究的比较深。记得当时的很多得奖的名篇就是抄,背,反复的琢磨。
特别是对散文。建国以后的散文,就是杨朔、刘白羽和秦牧。对这些散文,我都是抄写,一个字一个字抄写,不仅仅是抄一遍,是反复的抄。
正是读破书,对书的营养,从文字上到结构上才有了更深层次的吸收。读破书,就是真正的破窗而入,破门而入,真正的走进了书的世界,走进了作家的世界。
30岁那一年,开始创作我的长篇处女作《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这本书,应该说就是我的成名作,是我的生命之作。
记得很清楚,王宏甲的《无极之路》,钱钢的《唐山大地震》,一个姓张的部队作家写的《雪白雪红》,还有一个部队作家袁厚春写的《省委第一书记》,还有人民日报记者孟晓云写的《胡杨泪》。当时这些书,有长篇,有短篇,反复的读,几十遍的读。反复的揣摩,读透。在这个基础上,我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部长篇《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过去多年的阅读,逐渐的融入了血液,进入了大脑。感觉自己有了力量,有了希望,有了阳光,有了信心。这就是多年阅读给自己带来的这种营养,带来的福分,带来的积淀。所以说,我在《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之前,近20年的深层次的阅读,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营养。我希望大家要会读书,读好书,读破书,一定要深层次的读书,吸取营养。
第五,读活书。活书,其实就是生活。对作家来说,生活就是创作,是文学的唯一来源。我过去对这句话理解不透,一直到我写完《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之后,才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
记得1988年左右,在河北大学上作家班。虽然是上的作家班,其实是很机械,很呆,就是一个读死书的人。傻脑筋,读死书,不会读活书。
那个时候,我在班里年龄最小。我们班有几个作家,比如阿宁。阿宁比我大十岁,那个时候在校园很活跃,体验各种生活,后来他就写了一组校园生活小说,写的活灵活现,特别精致。我看了以后,感觉很惭愧,同在一个屋檐下,阿宁能写出来,我就写不出来。为什么?就是自己读的是死书,阿宁读的是活书。
窗外的世界,就是一部巨大的活书。大家一定要走进去,要翻动起来。这些年通过写邯钢,通过深层次的采访,我真正认识到,生活就是一部最大的书,最大的活书。
过去,我对中国的地理不够敏感,看到地图,总感觉仅仅是一个地图,不立体。后来通过读,走,通过实地的采访,这些地方,就丰满了起来。
我收集县志,中国所有县志我都有,国家图书馆现在也不全。为什么搜集县志?在我的心目中,把中国所有的县拼起来,就是一张中国地图。有时我在想,这个县在什么地方,它的交通情况,物产情况,历史情况,文化情况。我把这些东西全部拼起来,就是一个历史的拼图,就是一部最大的活书。
读活书这一块,我相信大家都有差距。把读书和工作生活的这种关系,没有真正捋好。生活中更多的营养,没有吸取,没有形成文字。在这方面都浪费了,都荒废了。

这两年,读书强调四力。四力是什么?就是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后来我考虑一下,四力还真是我们读活书的最好比喻,最好指引。先是脚到现场,你脚到现场以后,你的双眼才能看到。你到了现场,双脚到现场,双眼在寻找,寻找到了以后都能形成你的思维,所以你就会思考了,你就有了更精准的思考,就是脑力。而后,思考成熟以后,坐下来拿起笔,就形成了笔力。这四力,是一个科学的架构,也是我们读活书、搞创作的一个最好通途。所以大家一定要会读书,读活书,到现场。生活的现场,有一个个故事,一个个细节,灵动着、翻动着,都是一页一页最生动的书,比你读死书要强一百倍。
所以说读活书,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只是我们都还差的太远。
反思自己,太不够。生活中有很多稍纵即逝的故事细节,思想中有更多的火花儿,也都消失了,没有记录下来。
希望我们要会读书,从读线装书,到读生活这本儿书;从读死书,到读活书;真正的读出感觉来。
我相信,大家从阅读中,能找到自己,能提升自己,能实现自己。

通告:继《李春雷短篇报告文学精选》之后,新作《李春雷中篇报告文学选》、新版《摇着轮椅上北大》已于近日上市,如需签名盖章本,可加助理微信:zw15893644810,或电话联系:18833741298(吴女士) 17737530290(曾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