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笔名,东方鹤,作家,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自由撰稿人。其作品影响甚广,为海内外华人作家圈所知晓。
《倏忽之间》
——春也苦短
文/东方鹤
倏忽之间
春梅已去
零落的身影
永无归期
是一行墨迹未干的诗句
一转身
新杏将去
闰二月的眼里
天南地北
泛起了刺疼心灵的青绿
梨花拉着紫薇走了
留下一段难以解析的物语
我,却还像那座苍山
抻直脊梁,憨憨地顶起
暮春里无边无际的风雨
季节无心,却
弄皱了如绢的、春天的衣衫
还洗旧了
群芳的、丝丝滑滑的裙裾
盛极一时的城邦和乡村
竟是左脚和右脚
永远走不到终点的苦旅
…………
春也苦短哎
便一任长长的是非
搅拌一场又一场阴雨
像剧中人,回眸春短
便叹息着:归去、归去
2023.4.11
癸卯年.闰二月
诗歌的气场因人而异
今音(雍赓)评论:
这首《倏忽之间》以快节奏立意并结构了五段二十八行。创作的情绪随着心率而作断句的处理,可以比照的是全篇逐行看过来。而且段与段之间的人物情绪转换,是随着场景的变换来作重新布置,比如五段之间都有这么一个存在关系。
诗歌的切入如果突破传统的看法是认为第一段的第一行,同时,也可以把每一段的第一行认为是切入,这样的认识显得灵活,能够随时把握住段与段之间的内涵转承或递增。
这个五段是一个内涵逐渐叠加的形式出现的。比如,第一段的人物抽离身,是以局外人的眼光去关注诗歌人物,比如该段的第三行,它是以简驾繁的形式转换,是表现在第二段第一行的“一转身”。看得出这首以描写和刻画人物的诗歌,主要表达的是一种日月如梭的心境。
如果把这一点看透和掌握,就会发现人物的心境没有沉重的象征,在当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种精神世界现象,然而要发现这种现象的根本的话,要求从人物对待事物的看法中去进行梳理,这个梳理是以第三段和第四段为例。
如果从视觉能够代替心境的说法成立,可以发现人物析物的水准有高于那些沮丧和悲观,这时候就会发现诗歌能够主动呵护自身的意识已经表达出来,但是能否看得出来,就要看你是否有一种能力去洞察和借鉴。
比如,第三段的高山就是带着人物带着一种主动意识去关注到的。这样的视向要高于一般人的好处就是在于调剂自我。而不需要外界的诱因而在每天生动自身。像这样的抽象意识如果要具体展开的话,可以参照第三段的五行的共性是事物的瞬间变化。这样的认识和感觉,直接从心底而来,是由内向外散发的一种气场。
作者:东方鹤
评论:今音(雍赓)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