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蒲公英
文/李阳海
“绿叶黄花青杆,每人一把小三伞,随风传播各地,生命之火永燃。”这个谜语,我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就让我们猜过,说的就是蒲公英。这个谜面生动形象地概括了蒲公英一生生长的各个环节和特点。故乡的孩子们对蒲公英非常熟悉,所以感到很亲切。
我们小的时候,蒲公英主要用途是用来喂猪的,人们一般不食用这种野菜,更不知道它是上等的好茶和养生的一味好药。没想到,前几年人们用蒲公英做茶饮来养身成了时髦。就我自己,春天连续三年回老家采挖蒲公英,经过浩浩荡荡的采挖大军的多年“扫荡”,蒲公英一时间遭到了灭顶之灾。

此时有人站出来,呼吁暂缓采挖,忠告人类该清醒了,不要糟蹋大自然给创设的温馨环境,不要只看到眼前的一点点药用价值,却忘了大自然给人类的精神和情感的馈赠。从此,才逐渐遏制住这场采挖的风暴。
北国的初春,草本植物开花较早的要数蒲公英了。每年的清明节扫墓,蒲公英像约好似的,从地埂、山坡、路旁、坟茔的四周赶集似的冒出来。波纹齿状的嫩叶,从皱缩中慢慢舒展开来。在风中,犹如一片黄绿色的羽毛,随风舞动,甚是惹人喜爱!故而有诗云,“荒街春绣地丁花”,“山崖石隙也根扎”。摘上几朵漂亮的蒲公英花儿,深深地吮吸她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一场春雨过后,蒲公英睁开朦胧的睡眼,花开了,一朵朵纯正朴实的黄花,星光灿烂,点缀着苍茫大地。一丝幽幽的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一丛丛可爱的小精灵,花枝招展,让蜂蝶留恋忘返。在初春北国原野上,它独占风光,给大地平添了一份色彩,一份生机,一份希望。
到了初夏的五月,蒲公英的花谢了。一团团白色绒绒的小球,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甚是好看。花托上结出一团细细的,软软的,白色的绒毛,有点像棉花糖的模样,那是它的种子。蒲公英从来没有迷失过自我,它知道,它是大地的女儿。它更知道,它是一颗颗种子,如云似雪的外表里,裹携着的是坚实的希望和梦想,去大地最需要的远方。它没有翅膀,无法在天空飞翔,但是它心中的梦想早早生了根,渴望翱翔。这时的母体,高高地抬起头,挺起腰,她将孩子高高地托起,欲借风的力量给孩子似锦的前程和希望。于是,它带着眷恋,离开亲人,随风飘逝,浪迹天涯。但它不知家在何方,更不知路在何方,只知道远方有自己的梦想。飘啊,飘啊,追逐它向往的目标,朝着那太阳升起的地方。
只要有一抔土,只要有阳光的温暖,只要有雨露的滋润,它就无所畏惧,义无反顾地落下。田间,地头,石缝,山顶,水边……落到哪儿,哪儿就是它的家。

请欣赏当代人左河水写的赞美蒲公英一首古风。《思佳客·蒲公英》:冷落荒坡艳若霞∕无花名分胜名花∕农夫脚下庸杂贱∕食客盘中色味佳∕飘似舞∕絮如纱∕秋来志趣向天涯∕献身喜作医人药∕意外芳名遍万家。全词通过托物言志,以蒲公英的艺术形象,赞美了中华民族的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忍辱负重,志在四方,自强不息,不断开拓新的天地,创造美好的新生活,以及乐于献身的崇高品德和奉献精神。
我爱蒲公英,是因为它的生命力极强,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顽强地生存。任凭风儿把它带到何地,都能默默地在那里孕育新的生命。

我爱蒲公英,是因为它绽放在花丛中,用它那金黄色的身姿点缀了蓝天、白云、碧水,装扮了大地、山川、草原,它有着质朴的品格,把自己完全献给了美丽的大自然。
我爱蒲公英,是因为它随遇而安,不苛求多好的环境都能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作者简介〕李阳海,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出版作品有散文集《枫叶流丹》和《故土情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