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丹桂飘香,实名姚学俊,上海人。上海浦东作协会员,上海海上风、长衫、新声等诗社会员。爱在诗里散步,喜欢文字,用真情记录生活。
陌上行
文/丹桂飘香
收到四月的请帖
描了一张淡彩美颜
田间麦苗碧绿
微风中抖动绸的质感
无边的油菜花
为大地披了件黄衣衫
白的梨花,红的杜鹃
阳光翻拍美的画卷
阅尽春色心如天
阔而蔚蓝
想写诗歌的看过来
今音(雍赓)评论:
现以《陌上行》为例,能够把一首普通的诗歌,把它上升到和诗坛名人、大咖的高度,同时也把文学创作理论引入其中。能够让外行在短时间内掌握写诗的诀窍。这要比听空洞的理论教学和名人介绍的效果要好的多。第一,掌握三点,意象、分段、旋律。
这首诗歌分三段十行的意象,首先是能够感觉和触摸得到的,比如,第一段第一行尾的“请帖”;第二段第一行的“麦苗”,该段第三行的“油菜花”;该段第四行的“黄衣衫”。这是诗歌三段里的主要意象。当把这些能够引入到诗歌里面来的,都是表达人物的某种心境,如果把这些综合或连贯在一起参考所得出的认识或感悟就是叫做意境。
第二,在掌握了意象之后,接下去就是分段。比如这首诗歌分为三段,在三段中可以发现第二段为六行,而第一段和第三段各位两行。这三段,也是诗歌的起、承、转。从表象看,第二段无论是行数还是文字的表达,相对要比第一、三段复杂,这时候可以把这第二段看作是诗歌的主干或重点部分。第三,当知道了把表达自己心境的意象分别安置到各个段落里去的时候,同时也主动掌握了分段技巧,接下去就是要写出诗歌的旋律。
比如第一段的两行,可以先看每一行的尾,是两个双音节,如“请帖”和“美颜”。在诵读它的时候,会发现感觉差异不大,只是第二行比第一行多了一个字,像这样的微弱处理,还不足以能够把诗歌的起伏表达出来。如果把第一段和第二段比较着看,就会发现这两段有一个简与繁的特征。
认识诗歌创作的多样化,首先是拿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对某首诗歌进行衡量所得出的认识,而不是一味被动听从别人的所谓劝教。由此也可以看出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段落旋律简与繁形式。像这样的结构,在认识它的时候,还需要配有对长短句错落也能形成诗歌诵读时的起伏,另外一个就是注意每一个段落的尾音处理。这时候就会发现在第二段,无意中发现该段第三行尾“油菜花”和该段尾的“黄衣衫”是两个三音节。
这就涉及到了如何对诗歌进行细节处理。比如,第二段的第一行和第二行的形式,其实就是一个长短句错落模式。这两行之比,哪行该长,哪行该段,这全凭作者创作时候的心情,而不是刻意去学或模仿哪个名人。这时候在你的脑海里,所有的名人都放在一边,你就是名人,这涉及到创作的心态质量。
现实中,有很多现象是一味炒作名人来打压新人,给新人造成无穷尽的困惑,总认为自己永远会落在这些人后面,其实不然,当下,有很多作家炒作的不是作品而是他们的地位和头衔,只要认识到这一点,你就有可能在短时期内超越他们。
超越的是作品质量,而不是头衔。一些头衔会制约和影响到你的水平发挥,会让你怯身而退,甚至让你一辈子懦弱,在这些头衔面前永远抬不起头来和直不起腰,这是你的软肋。当掌握了意象、分段、旋律之时,还掌握了如何在每一行的尾音处理上,用变音节的方法来凸显诗歌旋律。会体悟了,也就自然会写诗歌了。这是起步,但也是基础。
创作诗歌用不着去学抽象的理论,而是要看谁能够让你直接拿起笔就能创作的。第四,一拿起笔,却发现没有内容可写,或者是遇到心里有冲动就是表达不出来。这样的想法,也就是要解决一个诗歌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怎么表达的方法。比如,感觉到一个人现在比较弱,我想坚强,那就选表示坚强的实物,把它引进来,就像引进人才一样,你就是人才中心。
当第一段第一行把石头引入之后,至于放在哪个位置,首先要揣摩自己的心境。比如,石头就是人形,而人在天底下是十分渺小的,然后,可以从可视的角度去改变它,比如,从天上往下看,石头的渺小非常明显,这种写法,也是叫做诗歌的视向,就是有一个置身于外的人,从天上看着地上的一块石头。
接着写第二行,既然知道它的渺小,但也要看出它的能量和作用,(这时候就会发现这首诗歌是一首励志诗)。于是第二会给你的角度又开始变化,而是在面对这块石头的时候的感觉,把它写出来,这时候的视角是面对面的,创作时候要把距离感写出来。距离,按照电视剧分镜头的写法有特写、近景、中景、远景。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你任何一种真情实感的写法,其中都已经把各种技巧都包含在里面了,而不是你先去学技巧,然后再去创作诗歌的道理不同,后者只会害人不浅。这就涉及到诗歌的真情实感,你写下的每一句话,这时候能够支配这些文字的依据是自己的心率,而不是站在你边上的哪一个老师。心率,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所以要求你写出的诗句也要和别人不一样。这就涉及到诗歌的断句处理。
同时,也涉及到了诗歌在创作时候的主动与被动,自在和自为。自在是被动的,是跟在别人后面跑的,尽管也能写,但写的不是你自己的而是人家的东西,于是,诗歌的模仿写,只能作为一个过渡期而不是无限期。人家吃过的馍馍不香。这时候,也会碰到许多质疑,质疑的人的层次不同,有的知识结构不够,有的偏门,也有的嫉妒。因此质疑声音不同,应为是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就像每个人说话的语速不同,既然不同,还要求相同和一致,那就是无聊。
接着,我们按照断句的理念再来看这首“陌上行”。这时候已经逐渐接触到了诗歌如何凸显内涵与深度。比如从题目的“陌上”看,它本就是一条小路,或者它就是乡间的一条田埂。这样谈,主要是看诗歌语言的张力。你有多大本事,就能够看出其多大张力。然而,诗歌的文字意和背后义,它的无穷尽,并不是我们没一个人可以认定和界定的,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每天都会注入其不同的内容,这叫更新。
更何况,不同思想和不同境界的人,都会从中读出不同的内容,而不是要要求等同和绝对的相同。这就涉及到一个,不符合你的思路或思想就是错的问题,也必须得到纠正。
当掌握了意象、分段、旋律、破节奏、断句等技巧,诗歌再说不会写那也说不过去了。谦虚有度是应该的。但不能无度。
比如石头,已经俯视写了,也有正面写了,接下去第三行如何写,这时候根据第一、二行的铺垫之后,心中的这块石头的感觉,也可以写出来,比如,定位是励志,那么就朝激励自己的方向去思考。这又涉及到一个诗歌方向如何发展,但它和诗歌的定位有关系。然后就是想象力。
如果要写口语诗,那是最简单了,比如一段十行,一行至九行说话就行,然后第十行用一句富有哲理的一盖帽就可以了。也有人叫它是记叙文分行,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青菜萝卜,各有所好,你写你的,我写我的,互不干涉也不是不可以。各行其道总行吧。
作者:丹桂飘香
评论:今音(雍赓)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