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篇:颜 渊(3)
司马牛内心的忧伤
【本节提要】“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命”是什么?“天”又是什么?“天命”究竟该怎么讲?这在中国哲学中,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直至现在恐怕也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解释,讨论起来很麻烦。哪么,在孔子这里又是什么呢?

对于司马牛,《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他“多言而躁”。宋国人,据说还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说起这个桓魋,还与孔子师徒有过节。在上半部《述而》篇中,我们介绍过,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挑衅,意欲杀害孔子,孔子在学生保护下,匆忙逃离了宋国,并在逃跑途中,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后来,这个桓魋纠合他的几个兄弟参与宋国叛乱,失败后死的死,逃的逃,各自分散。司马牛虽然没有参与谋反,但也受到牵连,被迫逃亡到了鲁国,拜在孔子门下。由于有这个特殊的身份和背景,司马牛可能是对其兄长心存怨恨,或者是心存芥蒂吧?他不承认或者是不敢暴露自己是桓魋弟弟的身份,因此内心承受着沉重的苦楚和忧伤,——可能患上了“抑郁症”吧,时常忧心忡忡,又容易情绪过激,所以才会“多言而躁”。 有一天,他问孔子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君子:
【原文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孔子当然是了解司马牛的身世背景和心境的。所以,当司马牛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就说:君子是不忧愁、不畏惧的。司马牛紧接着追问: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难道能做到无忧无惧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吗?孔子回答: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内心经常自省,做到问心无愧的人,还会有什么忧愁和畏惧的?!
这一章,孔子针对司马牛的处境和心境教导他,做人不仅要心怀坦荡,光明磊落,而且内心要强大,要勇敢的面对现实,不能逃避现实。只要做到问心无愧——无愧于人,无愧于事,就没有什么可担心惧怕的,就能坦然面对一切而心安理得,这样的人,才是真君子。

然而,司马牛的内心是痛苦和孤独的,生活在矛盾与忧伤之中。一方面,他对自己兄长率众“犯上作乱”的大逆不道行为感到气愤和羞愧,同时,叛乱的结果是他一家人受到当权者的打击迫害,被迫流离失所,四处逃亡,再加上桓魋之前对孔子的不敬,使他在孔门心存阴影,难以安宁,不敢坦然面对自己的身世背景,兄弟不能相认,心中难免对桓魋产生怨恨;另一方面,身为孔门弟子,自然明白“孝悌”为修身之本,对兄长心生怨恨也罢,不敢承认也罢,似乎都是违背孔子“孝悌”教诲的,同时,亲情终究是亲情,是难以割舍的,因怨恨致使亲情受到创伤,自然是非常痛苦的,因而司马牛的内心是非常矛盾和孤独的,忍受着幽怨难以排遣的煎熬,使他时常忧心忡忡:
【原文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忧曰”,不能理解成哪一天忧愁地说了什么,应当理解为“泛指”,即时常、经常。司马牛由于心藏幽怨无法排遣,便时不时向别人诉说自己的忧愁与哀伤。“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别人都有兄弟,就我没有。是他真的没有兄弟吗?不是,是他有兄弟但却不能相认!这种痛苦其实比原本没有兄弟更折磨人,更煎熬人!所以,这“独亡”两字,不是简单地“唯独没有”,充分表达了司马牛内心的怨恨与孤独。
子夏听到以后,就对他进行安慰和开导。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命”是什么?“天”又是什么?“天命”究竟该怎么讲?这在中国哲学中,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直至现在恐怕也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其实也弄不清楚!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解释,讨论起来很麻烦。哪么,在孔子这里,又是什么呢?历代的学者,大都因子夏的这句话,认为孔子及其儒家是“宿命论”者,对此,我不敢苟同。我们说,孔子总体上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对于鬼神之类超自然的东西,虽没有完全否定,当却是持怀疑态度的,所以是“敬而远之”。所以“天”“命”这些概念,在孔子这里可能并非是指超自然的,能够主宰宇宙万事万物,包括人的生命及其状态的力量或神怪之类东西,而是指自然界一些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改变的东西,比如自然界的固有规律、人的先天基因构成等等,是“物”的概念而非神怪之力。以我之愚见,在孔子这里,所谓“命”,简单地讲,就是指一个人自身所故有的别人无法替代也不可能雷同的因素。比如身体素质、遗传基因等等,这些东西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身体外形,也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乃至智商程度等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是人与人之区别的最本源的内因,是不以人的意志能改变的。所谓 “天”就是故有的、仅靠人的愿望所不能左右的规律,包括自然规律和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演化而成的发展规律,包括人的处境、机遇以及自身条件和外部坏境共同作用下的人生作为等等,即“命运”。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是在开导司马牛凡事不可强求,要面对现实,不要为自己兄弟的所作所为过分自责和悲伤。他劝司马牛,放开胸怀,放下包袱,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做人做事,就能赢得别人的敬重,获得友情,就不会孤独。“敬而无失”是说为人处事谨慎诚信没有过失。他说,君子做人做事诚信谨慎没有过失,待人恭敬有礼,走到哪里都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天下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兄弟朋友,何愁没有兄弟呢?!
这一章,虽是子夏劝导司马牛,但却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人生道理,那就是“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

【作者简介】史永峰,笔名冷梦良。陕西省孔子研究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陕西省作协会员丶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分别被国家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