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生命繁衍连綿
神鸟造物世间吉顺长安
——母亲剪纸的”生命观”
承 波
母亲剪纸有自己的”三观”——”生命观“,”创新观“,“艺术观”。
生命观:母亲剪纸中,表现生命的作品占了一大部分,“女娃补天”,生命树,也有长寿果……
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纹身女郎的现代生活,身披兽皮的原住民族以及现实生活中拖兒带女,推车挑担,母亲作品中都有相应的表現,母亲对人文的关注已经跨越到不同民族和肤色的人群,生活习惯不同,文化背景各异,但是母亲剪纸作品中的人物精气神表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对原住民族裔的剪纸作品,更显出生动,原生态的味道。其中一幅还得过全國剪纸艺术大展的金奖。
现在信息化的时代,剪纸作品已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不同区域,以及国外艺术家剪纸作品也是层出不穷。但是母亲剪纸作品还是具有浓郁的我国民族文化特点,剪纸有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的根源,特别是母亲剪纸作品中对生命“描述”的题裁形成了自己民族文化专有的特征,并且已經完成了自己满意的作品。

母亲剪纸的时期,信息传播不象现在这样,有微信,抖音,视频等等,也没有众多的专家引导,母亲最多的信息缘源还是悠久丰厚的中华历史文化。
我在电视上看到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文物时很是惊喜,因为母亲剪纸作品中有与部分出土文物“同纹不同样”和“同型不同样”的现象。有相同的“蝌蚪纹”,“萱草纹”只是出土文物是在金属器物上,母亲剪纸则是在多种图案上出现。“同型不同样”,母亲剪纸“生命树”造型人物两手向上伸展,基座是鸟形图,“人面鸟身”的画面很是让浮想联翩。

母亲剪纸过程中的生命观也是逐步完善的。從禽鸟和大鸡的剪紙作品中,可见一斑。早期作品中是大鸡屁股后面“挂蛋”,称其为“挂蛋鸡”,后来出现了大鸡肚子中剪出一只小鸡,二只小鸡……,由“卵生”到“腹生”,是一个对“生殖,生命”理解的过程。后来出现了一只飞翔的大鸟,身上挂了多个圆鼓鼓的有“小生命”孕育着的“子房”,子房上有外延的“吸管”,吸管另外一端是如意头的纹饰,大有“吸宇宙之精华,造世界之万物”之势,我取名为“神鸟造物”,母亲有了自己科幻和神化设想,这也是“克隆“和“复制“的现代概念,母亲把这些故事和内容具象化,民间化,符号化和神化了。

“福禄寿喜”的传统图案中有寿桃石榴,佛手火龙果,其中石榴很有特点,硕大的果实饱满的籽,其中的籽也是有个性,象弯曲的水滴,大头小尾似游动的小蝌蚪。作品中的纹样也是采用生命力极强的物象。
蚯蚓,学名“地龙”,母亲常用两头尖中间粗的”蚯蚓纹“,蚯蚓是不常见又常常见的物种,不与土地打交道的人是见不到蚯蚓的,种花植树的人是常见蚯蚓,挖地时一铲土上来满是蚯蚓,下雨后也会常见从土壤里爬出来的蚯蚓,多少年来没见蚯蚓消失,可见其生命力还是挺顽强的。再就是头大尾尖的“蝌蚪纹”(原来文章中说的是弯曲水滴纹是同一种纹样,为了表达简单明了,改写为“蝌蚪纹”),也是母亲剪纸作品中常用的纹饰。

现在人们非常关注文化傳承,传承有家传,师承,我根据母亲剪纸作品呈显的信息现象,我个人认为有一种传承叫“民传”,这个“民”字是指民间众多民众,把早先的一些神话传说,趣闻逸事,育人寓教的故事口耳相传,不胫而走。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氛围,艺术作品也是各地区文化特色的产物,剪纸艺人把其中的故事“去糟取精“变成作品,相互传递。
在我的记忆中,早期的一些传说故事大多是源自农村老人绘声绘色的描述。
母亲的老家是济南長清五峰山,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地区,又是去泰山所经之路,多教并存,形成了独有的丰富的文化艺术氛围。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故事,母亲剪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其作品中也展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纹饰与出土文物有趋同性也是源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影响的必然结果。

母亲剪纸作品“女娃补天”与传说中的“女娲补天”图案不同,所以我用“女娃”二字,以示区别。母亲根据所见所闻,形成故事,剪出作品,有些作品朋友帮忙编入了文化历史书籍,有的作品选入了手工教材,有的老师还希望进校园,承传历史文化,特别是网络平台的传播,形成了快速,捷达的传播链,民间有众多文化艺术修养和造诣的“高人”,对母亲剪纸作品赞誉有加。网络传播使百姓作品能走进千家万户,也能走上展厅大堂。
母亲对生命的认知,以剪纸说故事,以图形示文化,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喜欢我母亲的剪纸作品。
鲁安先生对文章提出了重要的修改建议,在此深表谢意。
2023年春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