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种子”下凡

本报讯(李春雷 任和平 赵维昌)58岁的邯郸县四留固村农民谢登云做梦也没有想到,竟然与航天部攀上了亲家。12月18日,当航天部命名的国内首家“航天育种基地”在村头正式挂牌时,当中国航天育种中心主任赵志伟教授把最新研制的的玉米种子交给他时,这个在滏阳河畔默默耕种半生的老农禁不住老泪纵横。
航天育种是我国育种事业的最新成果,经太空环境特殊研制的种子可增产20%至100%。
可是,如此尖端科技是如何与这位农民联系起来了呢?
四留固村地处滏阳河畔,土肥水美。高中文化曾当过村支书的谢登云是一个科技迷,他曾带领乡亲们三下上海、五下广州,引进甜玉米、雪桃、黑小麦等优良品种,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今年9月,新华社发布我国第一艘航天试验飞船将要升天的消息后,老谢彻夜难眠。为了获得太空种子,他决心斗胆闯一闯航天部。9月中旬,他背着一包家乡的土壤和一壶村头的井水,坐火车直奔北京。他在航天部门外的招待所住了半个月,每天到育种中心去恳求,去讲述农民的期盼。老谢苦苦求种的精神撼动了航天部。也是事有凑巧,航天育种试验成功后,也有意在北方寻找一处合适的基地进行大批繁育,于是对老谢带来的水土进行化验,结果完全合格。10月初,几名育种专家先后两次来到谢的家乡,对土壤、水质、和气候条件进行更严密的检测。让专家们惊喜的是,滏阳河畔,正是他们理想的良繁基地。
10月15日,双方在京正式签约。航天部保证提供最新验制的各类太空种子,四留固村负责提供首期200亩繁育良田。
12月18日,航天部育种中心主任赵志伟教授再次来到四留固村。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篇时那动人的一幕。
据悉,航天部直接在农村设点育种,在我国还是首例。
赵教授说,该基地繁育的大批良种将推广到全国,届时将会引爆农业种植史上一场巨大革命。当然,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更是不可估量。
看着从天上下凡的黄澄澄的“金种子”,三里五乡的农民们抬起谢登云,高兴得恨不能把他抛到天上去。
(原载1999年12月28日《邯郸日报》)

〔作家介绍〕李春雷,河北省成安县人,一级作家。现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系中宣部确定的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岁》,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摇着轮椅上北大》等40余部;短篇报告文学《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等200余篇。
有需要作家签名图书者,可以加微信188337412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