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文/李真微
春风刚为山岚换了装,春雨刚为大地洗了脸,于是天清地明,世界迎来一个新的节气。
惊蛰过了,沉睡了一冬的老天,突然翻身雷动,呼唤几场风雨,便把浓浓的春意赏给了清明,天地间,春光全面提速行进。泉水苏醒了,叮咚地唱着歌钻出山谷;大地苏醒了,抱着满原的鲜花绿草,迎着太阳;鸟儿活跃了,呼朋唤友,放声邀约;蛙声阵阵,此起彼伏,闹翻整个田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到处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清明是农耕的节日。这个季节的初候便是“桐始华”。农谚称:穷人莫听富人怂,桐子开花便下种。数千年的农耕经验告诉后代,从这时起,将安排好一年的生计,播种下一年的希望。“九九加一九,麻鞭不离手。”现在正是扶犁掌耙的时候了。农民们脱了鞋袜,赶着耕牛下了水田,赤脚插入春水,冰凉而又亲切。犁铧翻着泥土,像翻开一页页书本,闻得到土地的芳香。三两只淘气的八哥鸟,闪动着翅膀,歇落在牛背,像几架飞机降落在航空母舰上。八哥啄着牛背的蚊虫,牛们感到痒痒,咩的一声招呼,便各自续航。累了一天的男人们,迈着两只红扑扑的脚杆回到家里,女人忙把热水端上。晚饭,把留存的腊肉切了一盘,热了一盅酒,递到男人手上,那么体贴,那么殷勤,亲热得如同初恋,是慰劳,也是奖赏。农民夫妻的感情是有季节的,春耕,春插,收割,随着喜庆,使爱的表达就有了红花绿叶,格外妖娆。
现在则不同了,大片农田已实现机械耕作,更有气势,更加高效。然而它疏离了人们与土地的亲密,钢铁的机器,只在那里冰冷地制作,不及农耕时人们那么热恋土地,那样殷切地企盼,天地与人间那样地相依为命。因此,清明在现今也只是一份生产计划书,而在那时则是开启了对年成的守望,对生命的守望。
清明,又是民族传统的祭祀日子,是阴阳两界的殷殷对话,也是为子孙铺设的一张拜垫。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先祖为我们留下根基,让生灵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生不息。祭奠的神圣,不只在于感恩,不只在于追寻来路,更在于心灵的一种仪式,向天地宣示将继承传统,开辟未来。
这一天,我总是背负沉重的悲伤。每年这一天,我就像幻游于另一个世界,在嘈杂拥挤的人海中,如走失的幼儿,哭喊着找不到亲人,惶恐无依。1938年3月,我出生了,当时我祖父正在抗日组织中效命,他给我取名“真危”,当时武汉失守,这是他为国难深重的一声叹息。不久他被叛徒出卖,在去华容的洞庭风雨之舟上,被日冦抓捕。他知道日冦特高课监牢有进无出,遂撕烂汗衫自缢,尸骨无存,不知魂归何处。从此我们家逃难到衡山乡下。父亲患了胸膜炎,这种病本来几支盘尼西林就可治愈。战乱时连盐都买不到,就别说稀有的药品了。他胸积水越来越多,只好在软肋间挖一个洞,流着浓液,不久便病殁了,葬于荒野,当时才三十岁。我那时三岁,80多年来,我找不到、认不出我的父亲。他像在地上栽了这根苗,再没浇上一滴水,树苗干涸着,他却撒手离去,我亦无法找到那缕孤魂。我的上两辈至亲都死于民族的灾难。这场灾难重重地砸碎了千万个家庭。这种凭吊,思念里承载着无法消解的深仇大恨,是在给人警醒:子孙不能忘记,国家不能失忆。
这世上我最亏欠的人就是我的母亲。在那最艰难的日子,她一个28岁的弱女子,上奉亲母、婆母两位母亲,下牵两个三五岁的幼子,在炮火纷飞中凄惨逃亡,含辛茹苦,撑着一个家,护着五条命。她是一位坚强的母亲,父亲死了,她似乎没有当众嚎啕大哭,只是暗自啜泣,心里滴血,用一个女人的肩膀拼命扛起砸过来的一切不幸。足以让世人懂得为母则刚的深刻含义。抗战胜利,她扶老携幼奔回老家,依然是伶仃孤苦。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好了起来。可是她已年迈,没过几天好日子就匆匆走了,让我们感受到负罪般的歉疚。
那天正是1991年冬至日,大雪覆盖了整个山川原野,天地白茫茫一片。这天母亲死了,在君山我哥家里。办完追悼会,我请车接母亲过来。一路风雪送到当时设在北港的殡仪馆火化。那火化炉的烟囱约四五层楼高,烟囱口喷出的青烟和一片片尘灰,像黑色的蝴蝶飘飞在苍茫的天穹。这蝴蝶莫不是娘的魂灵,久久不愿散去。此后,在我的梦里,那大概是个生死交汇的地界,我见得最多的就是母亲,终是梦里依稀慈母泪。每次我一见到就一声大喊,于是便立即惊醒过来,睁着眼,在脑中回放我娘一生的艰辛。清明了,儿子来看您了,扯去碑前的荒草,插上清明吊,燃上三支香,用手掌擦净墓碑,轻抚娘永远微笑的遗容,慰问一个寂寞的灵魂。
这不是一个正式的陵园,但三十多年前的荒山,逐渐聚葬了几十座坟墓。一夜间山头白花黄花开遍,迎来一个素色的春天。我细看我娘这些邻居之墓,那些墓碑是他们的名片。我看出大都是些儿孙满堂的老人,这是地府的一个空巢,难有互相关照,尤其增添我绵绵的牵挂。
清明,给了生者一个希望,给了死者一个慰藉。生命的前瞻与回眸同在,憧憬与思念俱生。清明,一个双重的节日,纷纷细雨知时节,天上人间共此时。

作者简介
李真微,1938年出生。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四十余年。曾任湖南省中学语文学会副理事长,岳阳市中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省优秀教师。担任省中学高级教师评委两届。著作或主编40多种书册出版。写了400多篇各类文章发于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