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乌镇
文/秋韵
走进乌镇,便与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撞了个满怀,被她厚重的人文历史所征服。小桥流水,长藤修竹,斑驳的黛瓦白墙,湿漉漉的青石板,还有那穿行在小河里的乌篷船,绰约多姿不失深沉,古朴典雅不失灵动。
西栅老街,全长1.8公里。两边古宅林立,酒馆当铺、手工作坊、草木本色染坊、乌镇邮局等古迹保存完好。乌镇的每一扇门,每一格窗,都大气而凝重,我伸出手触摸门上的每一道沟壑,每一条裂纹,感受她历经风雨侵蚀的沧桑,呼吸着她人文和地域特有的古朴气息,透过那些褐色的纹理,我仿佛听到了隐藏在岁月深处的故事。 走在如织的人流中,不时有身着汉服、身材窈窕的姑娘从眼前闪过,她们或撑油纸伞、或手握团扇,三三两两、有说有笑,为古老的街道增添了一份靓丽的色彩。
上幼儿园小班的孙女性格活泼,爱唱爱跳,每每听到音乐就会情不自禁的跳起舞来。在古老的手工染坊前,一根根竹竿高挑着的整匹蓝色印花布从天而降,有不少古装美女,在这里拍照,望着端庄秀丽身着披风的小姐姐,孙女兴致勃勃地去和她们合影。 单单合影估计已经满足不了她悸动的心情,便拉着妈妈去租服装。一个三岁多的小女孩儿,身穿汉服,涂脂抹粉,也成了小镇的一道风景。走在人群中,惹得游客惊呼:“好漂亮的小姑娘呀!”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站立桥头,孙女唱起歌曲《桥边姑娘》,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那动作、那神情,协调轻盈,优美灵活,浑然天成。就像绿柳拂堤的初春三月与她邂逅,在那漫天的雨丝里,与她结下一场情缘。站在阡陌小巷,撑起碎花纸伞,宛若戴望舒《雨巷》中走出的丁香姑娘,“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茅盾的故乡,当我瞻仰茅盾纪念堂的时候,那种肃然起敬的感觉顷刻之间迸发出来!原来茅盾出生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小镇,生长在这么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他的文学成就因此也就有了不可匹敌的力量。他的文学作品,很多素材就来自乌镇,故乡是每一个作家创作的灵感与源泉。 在昭明书院,我看到了“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石坊,昭明太子萧统,南朝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主持编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据载,梁天监二年,萧统曾随老师沈约来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后来,书馆塌毁,遗迹残存。明万历年间,乌镇同知全廷训出于对萧统才学的敬仰,便在书馆旧址建起一座石坊,由乡绅沈士茂题写匾额。茅盾晚年在《我的故乡》中写道:“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镇上古迹之一有唐代银杏,至今尚存。我为故乡写的一首《西江月》中有两句: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 乌镇人杰地灵,文人雅士层出不穷。自宋至清900多年间,先后出了64名进士,167名举人。清朝翰林出身的严辰,以为“为学必先立志”,于是有了立志书院;还有““知不足斋”藏书大家鲍廷博、理学家张杨园、报人严独鹤等,不胜枚举。
乌镇还是著名画家、诗人木心先生的家乡。木心美术馆坐落于乌镇西栅,在元宝湖上临水而立,与乌镇大剧院隔湖相望。
乌镇的整个历史是与诗、文和书本联在一起的。千百年的文脉,绵绵不绝于乌镇的天空,文才星河般灿烂,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暮色四合,两岸人家亮起了桔黄的灯光,影影绰绰,倒映在泛着涟漪的河水里,如闪烁星光,点缀着古镇幽蓝的夜色。
斜风细雨,烟雾蒙蒙。踏着被雨水润湿的石板路,细细品味那份悠远与宁静,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幽静、祥和、闲适、恬然,不夹带一丝烟火红尘。
乌镇就像一幅画,浓淡相宜,意境悠远;乌镇就像一首诗,柔情似水,清新隽永;乌镇就像一本书,底蕴深厚,内涵丰富。 作者简介:张清亮,笔名秋韵,河北邢台市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邢台市信都区作协常务理事。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副秘书长,河北广播电视报特约记者、编辑,邢台市文学学会副主席、秘书长。著有散文集《岁月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