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首页 \
文学 \ 【名家随笔】上海朱亚夫诸葛亮的 “草庐”
【名家随笔】上海朱亚夫诸葛亮的 “草庐”
精华热点

诸葛亮的 “草庐”
朱亚夫
诸葛亮在湖北襄阳城西的“草庐”,既是他当年隐居的地方,也是他青少年时攻读兵书的书斋,虽然草庐无斋名,但它名扬四海,理当介绍。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原籍琅琊阳都,幼年随叔父诸葛玄避乱到襄阳,隐居隆中,躬耕苦读。他胸怀大志,熟谙韬略,被称为“卧龙”。建安1 2年(2 0 7年),刘备“三顾茅庐”,向其求教,诸葛亮一席“隆中对”,使刘备五体投地,相见恨晚。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死后谥“武乡候”。诸葛亮的草庐在襄阳城西隆中山卧龙岗。《三国演义》描写:高岗屈曲压云根,流水潺谖飞石髓;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柴门半掩闭草庐,守门老鹤夜听经;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
可见诸葛亮的草庐是群山环抱,溪流萦绕,翠竹摇曳,鲜花飘香,景色十分宜人。草庐中门有对联曰:“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表现了诸葛亮的志向和品格。室内书籍满架,连床头都堆积如山,壁上挂着七星剑和三尺琴。其书斋之貌,确有名士高人之风。平时诸葛亮精读《春秋左传》,以管仲自喻,以《梁父吟》为戒。与好友崔州平、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四人,或驾扁舟游于江湖之中,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对朋友于村落之间,喜欢吟唱:风凰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有次,诸葛亮抱膝长吟,对四个好友说:“公等仕进可至剌史、郡守。”众人反问孔明之志若何,他笑而不答。其实他“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孔明虽身居草庐,却心系天下,当刘备“三顾茅庐”求教救国良策,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时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指出据此二州方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悦,力邀诸葛亮相助。诸葛亮出山后,以此方略实施,果然最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后人敬慕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高风亮节,从唐代开始即在草庐处建“武候庙”,以后屡废屡建,现存三顾堂,武候祠,三义殿,草庐亭,抱膝亭,六角井,野云庵等清代建筑;还有躬耕田、小虹桥、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等名胜古迹。在武候祠的右前方,有石碑坊一座,额上刻“古隆中”三字,柱上有对联:“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蜀相》诗中的名句。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也题楹联一副:“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在草庐亭下,耸立着明朝嘉靖十九年(1 5 4 0年)建树的石碑一座,碑身大书“草庐”二字,供人观瞻。
作者简介:朱亚夫,笔名方波、紫来斋等。上海市人。历任《上海老年报》社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军休天地》杂志社主编、《九九关爱》网站顾问团团长等。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浦东新区杂文学会顾问等。自1964年以来,在海内外200余家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8000多篇,其中不少文章入选《时代领跑者》《文苑剪影》《上海杂文选》等近百部书中,著有《亚夫杂文选》《人生畅想曲》《黄昏风景线》《书斋文化》《杂坛徜徉录》《名家斋号趣谈》等;主编《寿星列传》《三十六计新解》《中华名人书斋大观》《老年生活实用大全》(新版)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