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外一篇)
周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谈起清明节,人们总会想到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七言绝句。这首诗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不仅因为它的语言通俗,音节和谐,情景逼真,意蕴贴切,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更淋漓地道出了这个时节人们深切哀悼已故亲人心情加倍凄迷纷乱的感伤情绪。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至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地沿袭着缅怀亲人为其扫墓祭祖的风俗。特别是近年来,清明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全国统一放假,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弘扬中国人民孝敬长辈传统美德的契机。
南召俗语“早清明,晚十一”,“早清明”是指清明节前几天至清明节,“晚十一”是指阴历十月初一至初一后几天。这是南召人民“约定俗成”扫墓(上坟的通俗说法)的日子,特别是清明节,这一天家人要团聚,有的全家出动,有的各家派一代表,或集中,或分散,不管穷富,无论多少,人们都要购置火纸、阴钞、元宝、鞭炮之类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坟用品也讲究起来。应运而生的祭礼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地摆上了柜台:有纸扎的汽车洋房、冰箱彩电,还有栩栩如生的金童玉女,头戴的,脚穿的应有尽有。这时节,街上的香火店家家爆满,店主慌得手忙脚乱,应接不暇。摩肩接踵的喧嚣繁忙和鱼贯而行的车辆成为南召清明节一道令人叹为观止的街景和人们热聊的话题。
“你看,张家的儿子发了大财,给他老爸买那么多冥币还得用小车拉呢!”
“是呀,李家的闺女摊上个当官的老公,看给她老娘买的楼房多气派!她娘苦了一辈子也没住上一天新房呢!”
“哎呀,那个捡垃圾的小哑巴还恁孝顺呢!卖破烂攒几个钱还知道给他奶奶买纸上坟呢!他奶可没白养他!”
这个令人伤感的日子,常常触痛我思亲的情结,勾起我无边的思念。我的父亲已故去二十多个年头了,仿佛心灵感应一般,年年的清明前夕,我飘飘忽忽的梦境中总萦绕着父亲熟悉的身影。也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有一次清明节我清晰地梦见父亲说要修房子问我有钱没有,我说不是每年都给你送钱了吗?没收到吗?父亲说我给他的钱花不出去,我才想起从前听外婆说过,女儿是别人家的媳妇儿,给亲人上坟烧的钱是“皮钱”,就是“假钱”的意思,消费时是要大打折扣的。父亲在世时,非常节俭,从没有浪费过一毛钱,清明节梦到父亲,是不是父亲“在那边”遇到了难事才给我托梦要钱?为了让父亲能收到我的孝心,以后上坟我就让家中男丁点火。你还别不信,我梦见父亲说修房的那个清明节,给父亲上坟时,我还真看到父亲的坟头(死者的房子)被暴雨冲得塌陷去半边,冥冥中这丝丝缕缕的牵系更使我对亲情有深刻的感触。于是就给父亲的坟头添了新土,为防再被雨水冲袭,特意做了加固。
谁能说这种表达哀思的方式是虚无缥缈毫无意义呢?
人们拎着大袋小袋的祭品来到亲人的墓前,虔诚地点上火纸,然后把冥币一张张引燃,烟雾缭绕中,默默地祈祷亲人在另一个世界里过得安好并能保佑自己,就像和亲人沟通了心灵,等火纸化为灰烬,再点燃鞭炮,噼噼啪啪过后,一如满足了亲人的夙愿,自己也完成了一项使命,心灵得到了慰藉,然后收拾起沉痛的心情,跟亲人做最后的告别行礼:
“老伴,起来拾钱啦!眼下家里条件好了,你可别再抠了,给你多送点钱,你就尽情地享受吧!”
“爷爷,您活着时,总想买个唱戏的机子,惭愧那时孙儿没能力满足您的心愿,现在孙儿有出息了,给您送一个最高档的电脑,连同使用说明一起给您送来了,想听什么戏,百度上一搜,就全有了。”
“姑姑,侄儿就等给您上了坟就要出国了,侄儿没有辜负您的期望,学有所成,出人头地了,下次回来再来看您……”
面对阴阳两隔的凄凄坟草,人们在感叹时光易逝、生命有限的同时,该不该反思一下自己曾经蹉跎的岁月,该不该更加珍惜拥有的一份幸福生活呢?死者长已矣。渐高渐淡的烟雾驱散了扫墓者脸上的阴霾,当生者能轻松地摆脱纠结于心生与死的桎酷,洞悉得与失的辩证,当空茫虚浮的意识穿越物欲的尘埃,当心境能用一种纯粹的情愫描述,清明,这个让你有特别感受的特别日子,你澄澈的心灵在亲情的感召下,重拾一份感恩的心,无论你官职多高,无论你腰包再鼓,又无论你生活处于何等的困厄中,一份亲情温馨的感觉猝然将你包围,感动的泪水盈满眼眶,亲,幸福已猝不及防地降临到你身上!
清明扫墓,这种最古老的、最庄严、最淳朴的风俗,将在南召这个地方代代相承,炎黄子孙的光荣传统和中华民族的高风亮节也永远会在南召这片热土上发扬光大。
★清明泪
自从他承建了本县的高速公路以来,他的门庭愈来愈热闹,各路人马络绎不绝纷至沓来:旁敲侧击揩油水的,软磨硬泡敲竹杠的,死拼烂打索赔的,胡搅蛮缠要工钱的不一而足,都想在这块肥肉上狠咬一口。他看厌了各种嘴脸,炮制了那路神仙用那路法的策略,不管你如何杀鸡吓猴敲山震虎,也不管你如何声泪俱下其情可怜,他练就了一付钢筋铁骨,怀揣银包岿然不动地稳坐钓鱼台上刀枪不入。
也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昨晚他刚做了一个找到再次拖延民工工资理由的好梦,突然被一阵清脆的敲门声打断,他不耐烦地想,这肯定是来讨工钱的民工代表,要不然不会这么早来家堵他,连一个好梦都不让做完整。他刚又合上眼,叩门声又固执地响起,他这次有备无患,不怕你不识趣,再消极怠工,集体罢工,哼,看你鸡毛能上天!他刚打开大门想出口责备,却见一个穿着一身破旧军衣拎一编织袋的老汉站在雨里,他一时迷惑不解:他和老汉素不相识,老汉既不是民工也不象无赖,莫不是记不起的远门亲戚来磨饥荒的吧?只见老汉蹭了蹭泥泞的双脚,摘下身上被雨淋湿的塑料单说:“这是白书记家吧?你是大侄子吧?进屋说吧!”老汉的喧宾夺主使他一头雾水,他真不知家父和这老汉有何渊源,更猜不准这不速之客来此的目的。
老汉拿出旱烟吸了一口,有一搭没一搭地拉起了家常,他含糊而警惕地应答着。他不想和老汉穷扯刚想下逐客令却见老汉从编织袋里掏出一方便面箱子,小心翼翼地从里面拿出几包物件:“大侄子,真是对不起,我们才知道白书记故去了,没赶上给书记送行,今天不是清明节吗?我老伴让我给书记送点纸钱和纸扎,还有乡亲们送的这些,老书记在世时好周济穷人,多给书记送点纸钱,就算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吧!”
原来家父在做公社书记时曾在老汉村扶贫蹲过点,当时老汉是村里的特困户,家父曾用自己的工资为老汉买了两对羊让老汉发展养殖,并送给老汉几身家父在部队穿过的旧军衣和几双旧军鞋,老汉平时舍不得穿,只在过节或出门时才穿上,家父蹲点的村民大多都受过家父的慰问,听说家父去世,村民都很难过。
老汉激动地述说着家父曾带给他们的关怀和扶持,浑浊的老泪滴在破旧的军衣上,他明白老汉今天穿它的特别含义,老汉颤抖着手把一盒纸扎摆在茶几上,他赫然看见那是几套精致的纸糊衣裤和几双纸鞋以及用金箔纸叠成的一堆元宝!
这是老汉起早冒雨跑了十多里山路送来的礼物啊!
他的眼眶湿润了,他收过不少的礼,都漠然如过眼云烟,而眼前老汉这份不能用金钱衡量的礼物深刻地触动了他麻木的神经,强烈地震撼着他蒙尘的灵魂:给人一桃,报之一梨,人心金不换啊!
这是一个纯朴的山民用他最古老最传统最虔诚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可敬之人深沉的哀思 无比的尊重和良好的祝愿啊!
他品味着老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你有四两人有半斤”、“人不私,心不愧”这朴素的语言,深刻的哲理,百感交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淅淅沥沥的雨浇透了他干涸的心。
清明节,清明节,他默念着这个被他淡忘的日子,心一阵悸动。
清明雨,清明雨,伴着他涩涩的泪水洗刷着他被尘埃覆盖着的心。
老汉从他的视野里消失了,老汉的这份深情厚谊却使他永远也忘不掉。
他注视着老汉泥地里留下的两行清晰的脚印,寻思着今天一定要把以往欠民工的工资和爱心给补回来。
作者简介:
周荣,1964年生,南阳地区作家协会会员,南召诗词楹联协会全员,曾在全国小说大赛中获多个奖项,作品被收录在《夜警》《中国诗文优秀作品》《青年微型文学作品选》《聚焦摩根》《成风化人润龙乡》《南阳文化江湖》(第二季)、《佳作荟萃》等集子。爱读书,爱文学,爱旅游,最爱交文友。脚踏红尘,笔抒胸臆。素笺为媒,传递正能量,歌颂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