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插柳
宋晓华
清明节有很多习俗,大都与祭扫和游玩有关。我最早知道的清明插柳,就与游玩有关系。
小时候,每到清明这一天,母亲就早早地叫醒我,让我到村东的河边去折一把柳枝来,插到大门框上。这时,一般我会喊上几个伙伴,一路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到了河边,也要先玩上一阵子。玩得最多的当然是分成两拨,戴上枊枝编成的伪装帽,模拟对阵,有时是游击战,有时是阵地战,有时就是乱打一气。清明时节,柳枝水分足,柳树枝的皮很容易剥下来。也有喜静的伙伴,就寻个长短、粗细合适的柳枝,用力一拧,剥下一段完整的柳枝皮,用牙齿或指甲把一端刮薄,制成柳哨,可以吹出清亮欢快的哨声。等大家玩累了,就各自找棵柳树,胡乱折几根枝子,回家交差了。
清明节插柳,有人说是因为宋代的柳永。柳永是个风流才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 黄金榜上》宋·柳永),他一生虽不得志,但留连青楼,颇有人气,以至死后虽然清贫,可幸有青楼粉丝集资下葬,虽然有些可叹,但也不失为文人佳话。相传因为他姓柳,每年清明,青楼粉丝们就会到墓前,插上柳枝,以示纪念,以此成俗。
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可靠,墓前插柳与门上插柳,有点不搭。据记载,早在唐代,人们每到清明节,就会踏青春游,游玩之时会戴柳枝帽,回来时,会折几枝柳枝,插在门口。因为柳树的生命力强,以此防疫病灾虫,祈福身体健康。我觉得这种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小时用来当伪装用的柳枝帽,无意中倒是符合了清明戴柳的习俗。而且到了后来大了,即使知道了“清明不戴柳,死了变黄狗”的俗语,也很少再戴柳枝帽,到了现在,就是小孩子,戴柳枝帽的也很少见了。
至于插柳,每逢清明节前,倒是见街道上有用柳枝、柏枝,扎成把卖的,也有人买了,很用心地用胶带粘在楼门前,但感觉有点怪怪的。古人游春、插柳,放松心情,活动身体,以求健康。如果现在不去活动,仅用插柳来求健康的话,这柳不插也罢!
2023年4月5日
作者简介:
宋晓华,男,汉族,1970年10月出生,大专学历,山东平邑人。1993年7月毕业于临沂师范专科学校,同年参加工作,现在山东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工作。空闲时喜欢读读书,写点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