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花落后清明
鲁海
草长莺飞的季节,区文联、区作协组织了一次“赴两河之约,寻枣乡记忆”采风活动。虽时间仓促,但是,内容丰满,收获颇丰。置身姹紫嫣红的春天,或者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或弥漫着烟火气息的乡村记忆馆,浪漫的作家、诗人,孩子一般兴奋不已,依依不舍。
枣乡文化广场是本次采风活动的其中一个内容。这个广场我去过多次,而仲春时节还是第一次。下午的文化广场人声鼎沸,来自十里八乡的大人孩子热热闹闹,一片欢腾,像个集市,也像个农村的“打会”的样子。
位于广场西侧的“望晋台”沐浴在暖风习习的和美春光里,雄伟壮观。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拾级而上。十九级台阶上面又一高台,高台之上便是面西而立的重耳塑像了。

登临高台,重耳塑像下极目远眺,不禁思绪万千。两千多年前,晋公子千里迢迢,风餐露宿,十九年沦落他乡,流离失所,含辛茹苦,故土之情,朝思暮想,寝食难安。
作为伴臣,生死危难之际,介子推割股救主,是怎样的情怀。我想,这既是对君主的忠心耿耿,也是对故土的忠心耿耿。两千年浩浩长河,泱泱华夏,朝野更迭,谁人能够达到如此情怀。不仅如此,重耳回国匡扶大业之后,介子推不慕虚名,没有像别人一样邀功请赏,而是携老母隐居深山。晋文公缓过神来寻找介子推时,被熊熊山火烧死在柳树下。并且留下诗云:“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我们先来看看介子推的精神,割股救主,不慕虚荣,致死不忘江山社稷,不忘提醒君主“勤政清明复清明”。这无疑是对历朝历代那些寡廉鲜耻的贪官污吏以最大的讽刺。

可是,对于这样一位置忠心耿耿的属下,一代明君晋文公竟然忘得一干二净。也许是忙于朝政。但是,再忙这等事情也是不会忘记的。那为什么偏偏经提醒才恍然如梦呢?是不是介子推不适合朝理事务呢?也许是吧。真若如此,晋文公依然不愧是一代明君,而非忘恩负义。毕竟救命者未必能够担当大任。
如此说来,晋文公、介子推的故事理应千古绝唱。晋文公全国禁止烟火,一律“寒食”赵高,以示纪念。“头上三尺有神灵”,人在做天在看。来年三月,当晋文公再次来到绵山枯柳凭吊恩人介子推的时候,赫然发现那枯柳竟然发出嫩绿的新芽。枯树发新芽好兆头,晋文公龙颜大悦,虽赐柳树为“清明柳”。于是,诞生了清明节。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陪伴介子推的故事度过两千多个岁月。故事总归故事,但是,故事历久弥新的根本是它所传承歌颂的精神:忠诚、廉洁、清明、干净。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每逢清明雨纷纷。今年冬春持续干旱,可是清明来临之际,陡然细雨蒙蒙。那哪里是雨,分明是思亲的泪!绿色海洋,香烟缕缕,不禁思绪万千,潸然泪下……

作者简介:鲁海,本名胡振同,上学时期就喜欢文学,退下来后,写了一些诗歌,小小说、散文、札记等,散见于报刊,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