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折腾”的父亲
彭思华
忙碌了一辈子的父亲,那年退休了,终于可以休息啦。
父亲在家闷了两天,他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既不会搓麻将,也不爱钓鱼。说闲得慌,想找点事做。看见菜农卖菜,一天,说也想种菜,我们听了,只当是说笑,心想:父亲修了一辈子铁路,哪会种菜呀?
我的父亲,是一名铁路养路工。他年仅十三岁,就离开河北家乡,出外讨生计,那时的生活苦啊。出门在外,什么都得干,挑大石头、打炮眼、钻山洞……小小年纪,哪受得了,那份累、那份罪啊。和他一起出来的十几个小伙伴,因吃不了这份苦,都陆续跑回了老家,只有父亲一人,咬着牙,艰难地撑了下来。后来又修铁路,成了一名正式铁路工务段养路工,在湖北省黄石市扎下根,直到退休。
没想到,父亲说干就干。他弄了一把锄头和铁锹,在铁路边找了几块闲地,学着别人的样子,开始翻土挖地,收拾出几个“豆腐块”,每天像上班一样,早出晚归,施肥、播种、插秧、除草,伺弄那几块“豆腐”。
一天傍晚,父亲惊喜地说,“辣椒开花了!”从未见过辣椒花的我一听,高兴极了,连忙拉着父亲,带我去看辣椒花是啥样?到了菜地一看,哇!一棵棵绿油油的辣椒树上,挂满了白色的小花朵,好可爱呀!后来又开了紫色的茄子花,鹅黄色的丝瓜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天,父亲收获了一篮子菜,走进家门,脸上瞬间露出幸福的笑容,我一看,呀!满满一篮子五颜六色的新鲜蔬菜,有圆圆的红红的番茄,有个个似小灯笼的青青的辣椒,有一头大一头小的紫色茄子,还有长长的带纹路的丝瓜……啊!简直不要太漂亮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品尝着辣椒炒肉、油淋茄子、番茄炒鸡蛋、丝瓜蛋汤,都说今天的饭菜,特别特别好吃。父亲听了,觉得非常有成就感,种菜的劲头更大了。
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城市搞建设,一辆铲土机,毫不留情地铲碎了“豆腐块”,毁了父亲的种菜梦,他仿佛是一个霜打的茄子,顿时没了精神。
过了几日,父亲又想到一“出”,“做小买卖”。他很快就行动起来,置办起做买卖的“家什”,
秤、篮子、担子等,每日清晨五、六点,就赶到上窑去批发菜。刚开始先批了几样,如姜、蒜、干辣椒等调味料。回到家,就匆匆挑上担子,像卖货郎一样,到附近一个小菜场去摆地摊,晚上回家还要算账。刚开始没有做生意的经验,不但没赚到钱,而且还亏本。一个月后,稍有盈余,便有了信心。就这样,每天起早摸黑,买进卖出,倒腾干货调味料,当了一年多“卖货郎”。后来听朋友说,附近要建一个正规的大菜场。父亲决定,到菜场租个摊位,卖干货,正儿八经地做生意。就天天盼着大菜场早日建成,几个月后,大菜场终于建成。父亲也租了个摊位,专门卖干货,了却了他的一桩心事。
在菜场有了固定的摊位,父亲按部就班,把它当成了人生的第二份事业。每天五点出门,等着菜场开门进去,晚上菜场拉铃关门,他才盖摊子回家,到家早已天黑。吃罢晚饭,迅速拿出算盘、本子,又开始盘账。父亲一个星期要去进一次货,货物的品种渐渐齐全,有酸甜咸辣、瓶装、袋装的各种调料,有八角、桂皮、花椒等各种卤料,有香菇、黑木耳、海带等各种干货,多达五、六十个品种。进货非常辛苦,后来年纪大了吃不消,我和爱人就帮他去进货,再后来不用进货,供货商送货上门了。虽然做生意没赚到大钱,但一家人的生活,基本能维持。
一天晚上,父亲扒拉着算盘,开心的说,今天碰到一个大买主,买了很多货……但这样的情况少见,偶尔遇到。因为我清楚,父亲进货经常差本钱,找我借是常事。
父亲做生意,还认识了一些朋友。他经常提起,一位和他一起做生意的“河南老乡”,说闲暇时常常和他聊天,两人很投缘。还有一位“余师傅”,父亲多次说起,他每次来买东西,都要坐在摊位前陪父亲聊天,讲他自己的故事……听了他讲的有趣故事,父亲回家就讲给我们听。
父亲做生意,也有不开心的时候。一天回家,他神情沮丧地说,“唉!这个月白忙活了……”我们就问怎么回事?原来他收到了两张百元假钞。因为今天进货时,有两张百元钞,供货商不收,说是假钱。然后气愤地说,昨晚快收摊时,一个小“兔崽子”,手举一百元钱,着急忙慌得来买一袋盐,还连连催“快点!快点!”,“钱”一把塞进我手里,我连忙找钱给他,还没来得及看清那张“大钱”是个什么模样,他拿着盐,就飞也似的跑得无影无踪。原来,那是一张假钱。吃一堑长一智,再碰到类似情况,父亲就坚决不卖他。
看着父亲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有的熟人碰到了,说何必那么辛苦,回家享享清福吧。父亲听了,只是笑笑不言语。做生意操心受累,起早摸黑,其中的苦与乐,也许只有父亲自己,才能体会得到,一般的人坚持不下来。
可父亲一干就是十五、六年,没有休息过一天,直到年近耄耋之年,才歇下来。他就像一头老黄牛,不知疲倦地、一个劲的、拼命干活、干活……
晚上,您坐在桌前,左手拿着本本,右手扒拉算盘的样子,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仿佛就在昨天。
现在,父亲彻底地休息了。我的好父亲!您苦了一生,辛劳了一生,奉献了一生。就好好歇歇吧。
2023.3.27
作者简介:

彭思华,笔名琴思,文学爱好者。曾在《湖北日报》《黄石日报》《东楚晚报》发表言论、通讯、散文等稿件数十篇。曾连续四年,被黄石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迅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