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志敏老师导读:“世卿老师说,是他爸和村里的几个老人,花费了十几年时间义务修路和栽树,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通过与老人的攀谈和世卿老师的介绍,才知道老马的生活经历。老马已经在这里住了三十二年。最早是世卿的父亲提议绿化荒山的。他们几个人一商量,就开始修路。村民们看到这样的善事义举,也自觉参加了。这一干就是十一年,由原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能通小汽车的大路。”编辑此文,颇有感慨,九龙洞里的龙能呼风唤雨,但真正的龙应该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就像那满山的翠柏一样,能挺直腰杆奋斗下去,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穷困的面貌,把这个世界打扮得更靓丽,更美好!”为建设美丽白杨的张春长老师、马法德老人喝彩!为宣传白杨的谷百川老师、张世卿老师、张保国老师点赞!

2023年是个疫情遁逃万物复苏的好年月,3月5日又是学习雷锋的纪念日,也是白杨写作学会成立一周年纪念日,还是“圆梦新时代,白杨有你更出彩”活动颁奖大会。多喜并至,我和张保国老师,张世卿老师,同乘我孙子鹏开的长安轿车到白杨镇政府参加会议。会议在镇政府四楼会议室隆重召开,进程顺利,按原定计划圆满成功。张世卿老师说,聚一块不容易,下午我带你们去九龙洞一游。
中午饭后,由张世卿老师作向导,我们一行四人乘车到九龙洞去。九龙洞位于河南省宜阳县半坡山东麓山脚处。传说有一员外之女甫小姐,一天同嫂嫂到河边洗衣。上游漂来一个桃子,甫小姐捞住让嫂嫂吃,嫂嫂执意不吃,甫小姐刚把挑子送到嘴边,便很顺溜地跑到肚子里了。数天后小姐怀孕,其父大怒,未婚先孕,成何体统?就把她赶出家门。甫小姐逃到半坡山下这一石洞内,后产下九条龙,故称九龙洞。此为古老传说,莫要当真。
轿车行驶在白杨郊外平坦的原野上,平展的水泥路在碧绿的麦田间蜿蜒游弋,轿车如飞。从角底寨村向北拐弯,先后穿过两个小山村,便进入通往半坡山的便道。路宽3米左右,西面紧傍起伏的山岭,沿着山脚向北延伸。东面紧临四五丈深浅不等的山沟。透过车窗向两边山坡上眺望,一片片苍翠的柏树点缀得山坡葱茏多姿。我忽然记起十八年前与西堂叔到这里赶庙会时的景象,两边的山坡上光秃秃的,只长着浅浅的山草,裸露着片片的红土夹杂着灰白的山石,没有一点生气。世卿老师说,是他爸和村里的几个老人,花费了十几年时间义务修路和栽树,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沿着蜿蜒的便道慢慢往里行驶,对面时而有轿车驶过来,那是观罢九龙洞返回的游客。

大概走了四五里路,忽然看见在翠柏掩映下露出庙宇的屋顶。我们把轿车停在沟底的小型停车场里,走进西山脚下一个小巧玲珑的凉亭,用手机拍了两张照片。凉亭西面石壁前并排矗立着四仝石碑,有清朝的有民国的,也有一九九九年的捐资碑。一块块石碑记录着历代捐资修庙人士的名字,现在看来,其实都是陌生人。

离开凉亭,我们来到九龙洞前,洞门与现在楼房的防盗门大小相似。洞两边分别垂挂着三四个红灯笼。走进洞门,地面上横放着一排做踏石的红砖,看来有时地面上还有水洼呢。刚进门的两厢石壁好像人工修理过,看来比较整齐。往里走光线暗淡,寒气袭人。大概走了三四丈远,忽然前面豁亮起来。向上看,有个歪斜的小洞通向山外。眼前的空间只能站七八个人。再往前走分别通向两个洞口,一个向下方,一个在上头,用手机一照,里面乱石磷峋,犬牙交错,阴森可怖,别说站着走,即使爬着也很难钻过去。算了,我们不冒这个险,便转身走出九龙洞。真想象不出当年九龙圣母是怎样在这里生活的。
洞外山坡的岩石缝中,挺立着一株株两三米高的翠柏,就像战士们立在岩石上。不知道人们是怎样栽活的,也不知道这些柏树是怎样长大的,多么坚强的生命力啊!
沿着沟底的路往北走去,前面就是挺气魄的九龙圣母庙。我还以为,世卿老师带领我们去庙里观看九龙圣母像呢,不料一转身,走进庙宇正下方一座窄长的地下室,上面棚着一块块水泥预制报。这里是个看庙老人的住室。屋里地面上,杂乱地放着水桶水盆和电器烧水壶之类的生活用品。靠住室里面东西竖放着三张木床(供远方客人过夜的),床上堆放着一些旧被褥。
看庙老人身体很康健,墨黑的头发间稍有些许白发,我问:“老先生,你尊性大名?”
老人说:“不敢,马法德。”
我接着问:“老马,多大年纪了?”
老马说:“七十五岁。”
啊呀,七十五岁了,看着像五十多岁的人。
通过与老人的攀谈和世卿老师的介绍,才知道老马的生活经历。老马已经在这里住了三十二年。最早是世卿的父亲提议绿化荒山的。他们几个人一商量,就开始修路。村民们看到这样的善事义举,也自觉参加了。这一干就是十一年,由原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能通小汽车的大路。在山上栽柏树,由县林业局提供树苗,他们负责栽植。有土的地方虽然坚硬,还可以挖树窝,而岩石缝中栽树就比较困难了,需要填一些土,栽上一尺多高的树苗,经常浇水,通过精心管理就成活了,现在都快一丈高了。老马的老伴和孩子们都在家里。他就像和尚一样住在这山林庙宇里,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心无杂念,满心虔诚,怪不得他身体这样好呢。

今日到九龙洞一游,没有看到洞底深处的秘密,也没有看到神像的尊容,但看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看到了炎黄子孫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无论经过多大的灾难,人民群众就像那满山翠柏一样,都能挺直腰杆奋斗下去,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穷困的面貌,把这个世界打扮得更美好,更靓丽!
2023年3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