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尖山村位于井陉县城东南20公里处,全村126户,428人, 耕地571亩。
1938年初,抗日干部杜文华、常瑞等在该村发展马贵春、马贵红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5月建立东尖山村党支部。
当年5月中旬,井陉县(路南)抗日县政府随同八路军129师385旅一部和桂干生独立支队从高家峪移驻东尖山村。期间,部队协助县政府解除了当地地主武装,县政府机构也重新做了调整,设立了政务、军事、锄奸、组织、经济、总务等六个科。在东尖山村召开了有70余村群众参加的千人大会,从而扩大了抗日声势,掀起了抗日高潮,重新打开了路南地区抗日斗争局面。
县政府在东尖山村首先组建起井陉(路南)正太游击大队,队员100多人,后改编为八路军独立大队二大队12连。随后,筹建了路南修械所,为游击队修理了大批枪支,并自造手枪24支,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武装斗争。1938年,在东尖山还成立了少年抗日先锋队,重建了第一区公所直接领导这一带的抗日斗争。

1940年8月“百团大战”后,八路军129 师385旅旅长陈锡联率部到东尖山村休整,旅部就设在该村一户村民的窑洞内。

1946年8月底,土地改革运动在革命老区全面展开,但经常有国民党还乡团和地主式装进行于扰破坏。为了保卫土改运动,地方政府采取调虎离山的办法,把清算对象移到老区,联合数村对他们进行清算斗争。其中芦王川下游五个村把清算对象带到东尖山村,集合17个村3000多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联村清算大会,并将清算对象集中在该村进行劳动改造,从而避免了敌人的干扰破坏,推动了土改运动顺利开展。

现在,东尖山村依旧保留着路南抗日县政府驻地、陈锡联驻地,留有当年日军修建的边墙、炮楼、岗哨等遗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来源 | 丰碑——石家庄市革命老区重点村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