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丹桂飘香,实名姚学俊,上海人。上海浦东作协会员,上海海上风、长衫、新声等诗社会员。爱在诗里散步,喜欢文字,用真情记录生活。
美兰湖
文/丹桂飘香
与一面湖
不期而遇
涌上心头的事物
彼此诱惑
几只鸥低处盘旋
装饰了我的眼帘
弧形岸线自由地伸展
泛绿的枝头
黏住了声声鸟鸣
彩衣在岸边游动
一声清脆的“茄子!”
笑脸映在湖面
宛若一朵朵盛开的水仙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今音(雍赓)评论:
这首《美兰湖》走的是小清新线路,比较温柔,娴静;节奏舒缓等,是作者的风格。作为风格是属于作者自身的,它和其他作家创作的路子不一样,而用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这首诗,容易出现不协调,解决的办法就是读者主动去贴近作品,去作顺势而为的跟进做法。
比如,结构跟进靠近;措辞借景体验。当不同的理念在发生碰撞的时候,坚守自己是最好的办法,以不变应万变。比如就这首诗,不变思路,不变表现手法,不变审美情趣,甚至不变格式与形式。这时候把物像比人像,让他们都生动起来,作为审美方法的一种,然后再去看生变的效果。
如第一段第一行的“一面湖”这时候湖色有迷人的痴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节奏的本身,要求诗歌的节奏必须舒缓。假如听从了哪个大师的教诲,去把这些要素改掉了,这就变成了某个大师的作品,性质就变了,所以说,当遇到不同意见时的必须坚守,它有个前提,必须要弄懂事情的真相,然后再修改也不晚。
不是每个大师的意见都可以接受,必须要有甄别,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是在于作者。于是作者在结构第二段的时候,切入的方式和第一段显然有着区别。区别在视角和人物的心态。第二段也是诗歌的重心,以六行凸显与做实,比如,每一行的质感可触摸。细节也越加扎实。同时也和一些口号诗形成对比。
对比这一块是放在了视觉效应上。接着就看第二段的视觉效应,不指望有冲击,因为冲击是属常规表达的字眼方式,它代表不了各种风格不一的其它类型诗歌,比如舒缓类诗歌,它几乎不存在视觉冲击的说法和事实。但也有些赶时髦的,习惯用视觉冲击来对每一首诗作通稿说辞。这是忌讳。
一诗一人,一人一行,一行一动,都有它自身的规矩和方圆之说。好比说一诗一人一世界。诗世有方圆,比如这首诗的三段就是独特的属于自己的方圆说。和别人的世界及方圆不一样。而有些非要把自己的方圆说强加在别人头上。
女性作家的方圆说和自信,和男性作家的根本区别,在于趋阳的方法和形式各有不同,但不能苛求于等同或相同。比如对这首诗的结构营造和设计上,男性作家绝对是拿着这首诗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雄心和霸气尽显。这是文不对题的没必要。
这时候就要谈到尊重,比如,每一个作家的作品都值得尊重。首先,你尊重了没有。如果做不到,那么,接下去的鉴赏就是离题十万八千里,当然,人家也不会服气,你还觉得郁闷。这叫好心办不好的事情。如果在第三段的那个场合,会把你气得发抖。因为,“美兰湖”是趋缓、舒缓情感的地方,而不是攀比较劲之地,因为“湖面”不同于山峰。它不存在攀登。
作者:丹桂飘香
评论:今音(雍赓)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