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宇,作家,自由撰稿人,上海出生,现定居日本。出版个人诗集《世界之外的雪》(上海文艺出版社)和《刻在墙上的春天》(上海文艺出版社)
【白夜】
诗/ 戴宇
2022年11月8日
有些人
一生都在寻找
童话里的故事
可是,没有人告诉她
最无情的人
总是说着最温柔的话
今晚的月亮
被太阳暴晒
血色的月光
在收藏的银币中
发现了复刻的假币
犹如在历史教科书中
找到了重叠的阴影
应该
为此干一杯
为我们这些
无家可归的人
对白夜的再补白
今音(雍赓)评论:
这首《白夜》三段写出了表里不一、入里探究和为此庆幸。将三段视人生经历中的一种,是没有被世俗淹没的情感,还能独自在扬眉吐气中存活。活出精彩和活出境界并不是言下无物,而是有的放矢的专注,恰恰和当下世俗形成的是一个比较或参照。
如,比较白与黑的生动,还比较白加黑的效果。为白补白便是黑,由此平衡了不止一个世纪的骚动。题目《白夜》本身就是一个互补。诗歌的质感和小说的质感是相通的,都是以具体的一个点给读者以质的感觉,比如“有些人”(详见第一段);比如“今晚的月亮”(详见第二段)
这个三段的独立与连贯,它的活性成分是此言能否入血脉。同时,诗歌也反映了一些遗憾,憾人间事,如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第一段的要义。第二段结构了七行,比第一段多一行,在旋律上体现的是渐进。而第三段只有四行,体现的效果是果断,由此显得旋律不拖沓。
三段分别为三个场景或三个故事。读者的再创作或许会感觉到这一些边际的存在。打动思维的连贯也就是随遇而安的想法,便是第三段的结构由来。思维一旦在连贯之后,所得到的效果是通则不痛。如果这三段,无法贯通,会感觉到痛。尤其在“白夜”里,这种现象是有的。比如夫妻俩、情人间、也有“最无情的人”,但总是会说一些“最温柔的话”。有的痛一阵子,也有的人痛一辈子。
长痛不如短痛,然而和相思不如相见比起来,哪个更有意义。第二段“今晚的月亮”带有一点相思的味道,它处在第一段的痛感之后。也有人称之为被社会毒打之后。诗歌场景的转换,有助于对内涵更深层面的理解。比如理解第二段的要义是在于寻找。这是生命在面对教训之后的行为表现。此时,也涵盖了社会世像万千的林林总总,是以概括其的核心语表现的,比如第二段第三行的“血色”。
“最无情的人”一般在什么时候容易出现呢,当步入低谷的时候,当身无分文的时候,当有求于人的时刻,当被人耻笑的场合,如此等等。这时候的心境,白天也是黑夜,而黑夜就更加黑了。幸好,诗歌人物在第三段是处于一个“干一杯”的环境当中,尽管“无家可归”,只要身边有钱,就不要担心没人要。世界上没有人会和钱过不去。于是,又一个重生开始了。重生有很多种方式和形式,剩下的就是选择了。
作者:戴宇
评论:今音(雍赓)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