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城以其厚重文化的内涵,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高大壮美的古建筑风格,满城古色古香的深街长巷,青砖蓝瓦的合院建筑群,热闹林立的古朴商铺,漫步铺满青石的街道上,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梦幻感,让人感觉到商丘古城视觉的冲击力和心灵的震撼感,古老历史文化的魅力尽在其中。
一城阅尽五千年,古城穿透历史记忆和岁月沧桑走到今天,它是历史的见证、古老文化的结晶,更是厚重历史文明的象征。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灵魂,一城一文化,一儒一文明,作为一座古城,文庙是古城的文雅之地,也是一座古城的文化之魂。归德府文庙是商丘古城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也是商丘古城的文化之魂。
一、文庙,中华传统文化的图腾
文庙,俗名孔子庙,是纪念祭祀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又被称为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不过,历史上人们习惯称之为文庙或者孔庙。
文庙一般分三种:孔子后人祭祀,称之为家庙;国家朝廷祭祀,称之为国庙;在地方和府学合二为一的是学庙。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后,鲁哀君悲痛不已,次年就下令把孔子在曲阜的故宅改作庙堂,将其生前所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按岁时祭祀。这便成为中国文庙的开端,诸侯祭孔的开始。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过鲁国时专程至曲阜祭祀孔子,使孔庙由家庙向国庙逐步演变。
后来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宏扬和尊崇儒学,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下诏郡县均祀孔子,为文庙在各地的兴起、与学校的合二为一奠定了基础。
公元627年,唐太宗诏令天下学皆立周公、孔子庙。后来又停周公祀,专祀孔子,尊孔子为“先圣”,从此开始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因学立庙或因庙立学。
宋代统治者还下诏由官府出钱修葺文庙,元代时,各地修建孔庙早已蔚然成风。
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都有文庙,而清朝更是中国文庙发展的鼎盛时期——今天在中国境内现存的文庙建筑几乎都经历了清朝大规模地维修、扩建。现今,中国国内有文庙1600多座,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有300余座。
后来随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和发展,如今在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文庙,文庙几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图腾象征。
如果说,教堂是西方人寻求精神寄托的神圣之所,那么对于深受几千年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华文明来说,文庙就是弘扬传统儒家文化的神圣殿堂,这也是中华文明道统的具体呈现。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在不断演变和融合发展之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文庙的作用和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价值和作用早已经超出了自身的单纯纪念意义,成为尊师重道,弘扬教育的象征。文庙的存在,既体现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是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记忆载体,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图腾。
二、孔子的老家是商丘
文庙是祭祀和纪念孔子的地方,对于商丘人来说,在归德府文庙里纪念这位中华文化的先人更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因为商丘是孔子祖居之地,是孔子的老家。
据史书记载,孔子的祖籍就是殷商王室之后的宋国,是宋国王室之后。司马迁的《史记》说:“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清康熙《商丘县志·孔子传》也记载:“孔子,本宋人,宋公微子之后。”《孝经·开宗明义章》记载:“孔子,其先宋人也。宋湣公有子弗父何,长而当立,让其弟厉公。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正考父受命为宋卿,生孔父嘉。嘉别为公族,故其后以孔为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父,睾夷父生防叔,避华氏之祸而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孔子也。”,后人称孔子时以“殷汤之后”“圣人之后”“微子之后”等相称。
据《礼记·儒行》记载,孔子言:“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孔子年轻时曾多次回故里宋国考察殷礼,学习礼仪。为他后来思想和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一生注重孝道,每次回宋国时,都到先祖坟前及祖庙祭祀,后人为纪念此事在其商丘故里修“还乡祠”以作纪念。
清代雍正年间的《河南通志·古迹》一书就记载说:“孔子先代祖墓,均在酂台西北之龙亢集南。
清光绪二十九年间的《永城县志·古迹志·茔墓》中也同样记载:“孔子五代先茔,在酂县之龙亢集南”。
孔子的妻子也是宋国人,孔子19岁时,即公元前533年娶宋国的亓官氏之女为妻。《孔子家语·本姓解》:“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又《鲁先贤传》云:“孔子妻丌官氏。”亓官氏生子孔鲤,生女孔姣。
孔子临终前,曾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坐奠于两柱之间。醒来后,他便对守候在身旁的弟子子贡说:“予始殷人也”。
孔子一生多次踏上祖先之国宋国这片土地,如今夏邑孔子还乡祠,永城芒砀山夫子崖的孔子避雨处,商丘古城的文雅台,睢县的承匡城都是孔子足迹到达的地方。
孔子一生以殷人自居,他和祖籍地商丘也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厚情缘。孔子年轻时多次回到宋国学礼,后来又几次踏上祖先曾经生活的土地。由此可见,孔子对于宋国的故土情感和精神文化认同,也可以看出殷商文化对孔子思想和文化的深刻影响。另外,也说明孔子的儒家文化相对于殷商文化,即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做为孔子祖籍之地的商丘人对于孔子这位历史圣人除了那种对先贤的尊崇感,还多了一份乡情的亲切感,历代商丘人都以孔子为荣。康熙年间的《商丘县志》就把孔子列为乡贤的第一位,并且说道:“孔子殷人也,当为宋人之首。”
如今,独自伫立在归德府文庙大成殿内,面对大殿之内悬挂的巨大孔子画像,我真想亲切地问候一句:“你好,老乡!”也许这就是孔子面对故乡人最想听到的问候吧!
从商丘古城的东门向西一里许,路北有一座红色高大的宫殿式建筑,这就是归德府文庙。
商丘归德府文庙坐落在归德古城中山东街路北,位于古城一隅,深藏于大街小巷之中,可谓是古城一处清净安逸之地,焕发出浓厚古朴的文雅之风。
归德府文庙,现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文庙。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文物部门对归德府文庙的大成殿和明伦堂实施修旧如旧的保护性抢救。
据有关史料记载,归德府文庙始建于元代,后历经明清两代都有重修,原有大殿、棂星门、照壁、泮池、名宦祠、乡贤祠、戟门、东西庑、启圣祠、教谕宅和训导宅。现仅存大成殿、明伦堂和泮池。
据清代乾隆年间出版的《归德府志》记载:“归德府文庙在明伦堂东。元初建殿三楹,延佑四年增为五楹。至元丁丑知府李守中增置棂星门,后值兵毁。明洪武六年段嗣辉于原址创建。宣德,天顺间,李志,蒋魁继修,弘治壬戌荡于水,张玺创建于此,为殿七楹。正德间赵会,刘信相继修葺,嘉靖三十年知府南逢吉又新之,三十四年知府王有为,三十八年知府陈洪范重修。”
1991年出版的《商丘县志》也记载道:“大成殿明伦堂位于城内中山东二街路北。明代建,清代重修,今完好。
大成殿即孔庙,是明清归德府官员和儒学界祭孔的地方。建于明正德年间,为殿七楹,红墙绿瓦,九脊六兽,飞檐挑角。
明伦堂即府学讲堂,在孔庙西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系单檐歇山式建筑。”
今天的归德府文庙现存大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明、清重修碑记5通。
归德府文庙是具有中原特色的古代建筑群,其建筑布局相对于其他文庙别具特色,它是惟一一座把学堂建在大殿右侧的文庙。形成了左殿右学的独特建筑格局。这既是它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处,也是有别于其他文庙的地方。
穿过文庙巍峨红色的大门,就进入文庙之内,几棵高大挺拔,枝叶茂密的参天大树让院内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同时也增加了几分宁静。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半月形的泮池和池内那一汪清水。泮池之上是一座石拱桥,这就是状元桥。据说古代只有有功名的人才能在其桥面走过,这可是名誉和资格的象征。
穿过泮池就可以看到一座红墙绿瓦的宫殿式建筑,这便是文庙大成殿。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九脊十兽,绿琉璃瓦项,四角四根托角梁,浮雕斜撑,造型别致。
殿内中间悬挂有孔子画像,东、北、西墙均悬挂有孔子周游列国讲学传道和典故故事的水墨画及文字介绍,整座建筑高大壮观,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有一种皇家宫殿的雍容大度之气。
明伦堂位于大成殿西30米,面阔5间,进深3间,青砖灰瓦,单檐歇山顶。明伦堂内,西山墙悬挂有孔子讲学图,东山墙悬挂有明伦堂简介、明清科举制度、侯恪题重修明伦堂记。北墙悬挂沈鲤、宋荦、宋权、侯恪等明代官员画像和简介。这里是府学讲学考试的地方,这里见证了古代教育与科举考试的真实场面,具有极高的文化教育研究价值。
文庙东北角(大成殿的左侧),有一棵高大的皂角树,其浓密的树叶遮天蔽日,非常凉爽。据记载,这颗树高14米,树干3.5米,上有主枝,冠幅13米。树的四周被栏杆围了起来,栏杆及树上挂有红布。树身上挂有一个铭牌,据牌上文字记载,该树为“国家一级古树”,树龄为1000年。树下有一石碑,据碑文记载,该皂角树又名“赵匡胤拴马树”。相传,赵匡胤在任归德军节度使时,曾在此拴马休憩。马儿当时饥饿万分,把幼年的皂荚树吃个精光,树的主干也被啃空,只留下了一层外壳而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树干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树洞,让人颇感惊奇。
一个历史的传奇故事总会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一座古老历史遗迹总会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沧桑,时光的年轮总在人们不经意间流逝,岁月静好,它留给这个世界的只有时光的感叹,而其创造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才称之为永恒。
归德府文庙作为传统礼制性建筑,虽然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作用,但依然有着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因为它不仅仅赋予商丘这座古城以历史厚重感,它还是商丘千年古城的文化之魂,这里是传统文化继承之地,也是当代人寻求传统文化的精神殿堂。
(作者刘金芳系网商社科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