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庆胜
王子君的散文色彩斑斓,呈现出多向的价值阅读诱惑力,其唯美艺术倾向突出,且存在源源不断的行进特质,令人刮目相看。
美国美学家、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胡适的老师杜威曾有一个著名艺术命题“艺术即经验”,后来杜威有意集成《艺术即经验》的美学名著在世界广泛流行。仔细考究证明,艺术家们能创作出优质的艺术作品,基本皆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合理有意搜集利用,而按艺术规律发酵、积淀的结果。杜威的艺术发现不可谓不珍贵,但反过来是否也对?是不是具备了丰富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就能创作出艺术作品?那就不一定了。比如更广大的农民、工人们,他们的生存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可谓不丰富,而是相当的丰富,但是他们大多数并没有创作出艺术作品,看来杜威的发现也仅仅对了前半部分。由此观之,任何的真理都是相对的,只要角度一更换就有可能变得模棱两可、拿不定主意了。所以具备了丰富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一定能创作出艺术作品,不会积极利用和转换,一切还是枉然!这就需要一定的感受能力与组织能力了,而且有时这种感受能力与组织能力还显得相当重要。以此打量王子君的优秀散文,她的成功也应该归功于她超常的感受能力与组织能力。
我们还是以事实说话,在《小小红叶》中,小红叶面对“深秋到了”的关键时刻不愿离开大树妈妈,妈妈告诉它:“凋落是为了来年长成新叶”,而且更对它说:“落叶有落叶的美”。为此作家继续自我延伸“阳光穿过大树茂盛的枝叶,在地上投射下斑驳的光影,使地上的树叶也构成了美丽的图案。”双重界定了落叶的美。落叶真的很美吗?其实作家已经前置了一个场景:面对早落的那片树叶,“一个正在散步的女孩”看到了,她“停在那片树叶旁边,探究地看了看,然后极为优雅地弯腰捡起了树叶,拿出手机将它拍了下来。随即将照片分享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并写道:‘这是深秋的第一片红叶,它告知我们新的季节即将来临了,很美。’很快,她获得了朋友们的热烈点赞。”看来这“第一片红叶”作家已赋予了它深刻的社会内涵:它已是告知季节来临的信使和无名英雄了,所以它“很美”。但是“小红叶”不听妈妈和“邻近的一根枝丫”的劝告,不去“美丽”落地,结果“枯萎下去”“死亡是唯一的结局”了,“它再也得不到新生,再也回不到树妈妈春天的枝头”了(以上引自63-65页《小小红叶》)。
这显然就是王子君由司空见惯中看到落叶的直接经验里感受出来的落叶的积极意义而成就美文的。我们的惯常审美里只有“落叶悲秋”,以及落叶的烧火做饭功能界定,但是王子君在这里却迥然反向感受出了“落叶”的积极意义,并以恰当的寓言形式组织创造了篇章,可见她非同一般的新颖感受开拓能力和组织能力,这就是佳作。这也可能就是她创作不断的深层缘由吧!由此观照这本散文集的名称设定为“无花”,以及封面封底皆是金黄色落叶的初衷,应该就是来源于此也未可知。
茵格尔顿曾有一个很具重量级的美学价值判断:“被审美感知的自然具有本质上的必然性”。其积极意义“必然性”的存在大概也是如此。但是,仔细观照这种“必然性”,其实大多是在“偶然”实践中实现完成的,这需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互动起来,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某一点上达成了一致,这种碰撞才会出现,这种“必然”联系方能形成,这就需要一定的感受能力与组织能力,因为“无心留意”落叶审美积极意义,而无动于衷的社会个体比比皆是啊,很是可惜。
这种感受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表现在《我的小鸟儿飞了》(71页),小鸟“绿儿”飞走了:“那一刻我感觉着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这种感受能力一般个体大概可能也不会有,可能无动于衷,一定不会“泪水模糊”的,更不会成文的。可见王子君的佛心、善心的充裕以及构文的天才式情状。
那么她怎样感受最残酷的人生结局“死亡”的呢?她说:“我们不妨相信肉体死亡,灵魂不灭,不妨相信人有来生。这样的话,面对死亡,我们就可以从死亡的伤楚中解脱出来,得以精神和心理的放松,生活得很从容。”(58页《死亡信息》),这种豁达的感受,我觉得一般社会世俗个体更是达不到的。作为女人,应是怎样的身份,王子君又是怎么感受的呢?她认为:“要使自己活得更有价值,魅力不衰,女人必须明白并重视生存的意义。女人活着不仅是贤妻良母,更要做社会的参与者。”“女人是月亮,女人也会是太阳。”(105页《午夜,收音机里的女人》),或许正是因为如此,王子君才自觉超越了社会普遍认同的女人是弱者的狭隘,选择了独自闯荡的勇敢,并使自己丰满了属于她自己的文学艺术事业。
“万物就在我们的四周环绕,花草鱼虫,日月星辰,云雾山川,纷繁多样,它们的‘信号’也是多样纷繁,就看我们能否去积极地收集并充分的借用那些‘有意义的信号’,一旦发现、收集并借用了它们,我们的作品就会自然地神采起来。作为真正的诗人艺术家,我觉得这是责无旁贷的艺术义务,否则我们的艺术宝库会极度匮乏,会造成许多的不足与遗憾的。”(见拙著《陈钦成诗人诗歌研究》)这的确是需要感受和组织天才的,康德说:“天才就是那天赋的才能,它给艺术制定法规”(引自康德《判断力批判》,《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10页)。叔本华认为天才是“具有双重智力”的特殊人物,他们一重智力像普通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存服务,另一重智力则能够“观照”世界,从而创造艺术、诗歌和哲学著作。(见《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531页)。散文集《无花》呈现出的多维优质唯美艺术倾向就足以明证了这一审美向度,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研讨与借鉴。
来源:海口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