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怡生园
作者:韩联社

(一)
那天,与几位朋友相聚。马君,姚君,诸葛竹纹,大家忽然忆起了在那个灿烂的夏天里,曾经很多次前往古城正定徜徉。那时的愉快,那时的美食,那时的真挚,那时的倾情之约,那时的唏哩哗啦,的确是一件人生美事。此时此刻,朋友们的一张张笑脸,仿佛就在眼前闪耀……
忽然,马君说,听说怡生园关门了。
“喔,是吗?——为什么?”
“可能是经营不理想吧。”
我当即给怡生园老板王女士打电话。她热情似火的声音,顺着电波传过来,她说,你们已经很久不来了,是工作太忙,还是把我们给忘啦?
话题自然转到了怡生园的“倒闭”,她叹息说,咳,没办法,竞争太激烈,钱不好赚哪!……

(二)
怡生园坐落在古城正定小十字街西北角上,其全称是——“怡生园钙骨馆”,其主打菜肴,就是大骨头(即钙骨),采用纯天然上等新鲜猪筒骨,配以十多种滋补中药,经过5-6小时老火熬炖而成,其色泽奶白润滑,汤里含有丰富的钙质、氨基酸、维生素,既补钙,又健康,是老少咸宜的绝佳食品(摘自广告语)。
在怡生园还没有正式开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品尝了这里的“大骨头宴”。那时候,我们隔三岔五就到正定去看朋友,品美食。那时候,阳光很灿烂,蓝天很耀眼,朋友很美好。古城之风韵,犹如斜风细雨里的燕子,在风里荡漾,翻飞。那里的朋友们,犹如绿树蓝天,令人身心愉悦,浮想联翩。董先生是政府官员,豹头环眼,眉棱蓇葖,活脱脱一豹子头林冲,喝酒很痛快,喝高了很性情,容易忘记究竟是天大呢还是自己大;林女士是地产公司老板,像《水浒传》里那个驰骋疆场的美眉“一丈青”,笑起来绿肥红瘦,说起话来珠落玉盘;盖先生是街道干部,生得圆头肥脑,心思细腻入微,看起美女来一往情深;龙先生是私企高管,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吃饭时大鼻梁上常常浸出细密的汗水……
大家第一次聚集到怡生园,是商量给钙骨馆取个响亮的名字。一干人七嘴八舌,纷纷献计献策,福啊,美啊,阁啊……我沉吟了半天,忽然不着调地说道:“你干脆叫个傻丫头钙骨馆,保准很快风靡全城。”
王女士哈哈笑了:“俺够傻了,你还笑话俺呀?”
我说,俺可不是说笑话,而是从市场出发,给你出谋划策呢!你不要老叫什么园、什么苑,太文雅了,不会流行的,这个“傻丫头”品牌,就跟“傻子瓜子”“狗不理包子”一样,听着粗俗,人们一看就笑,肯定乐意光顾。
遗憾的是,王女士没有采纳我的“傻丫头”,而是叫了个文雅娟秀的“怡生园”。我想,这家骨头馆之所以最后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可能与当初抛弃“傻丫头”这个品牌,有着很大的关系吧?

(三)
怡生园是个古旧的两层楼,门脸是紫红色木质窗格型,样貌很古朴,颜色很新鲜,既现代,又古典,令人赏心悦目。一楼是大堂,左侧是吧台。每次去,常见王女士站在吧台后边,在埋头梳理账目清单。看见我们,她就笑笑,说,到楼上吧,我一会儿就过去。
二楼是雅间。我们经常聚集的地点,是206。房间不大,整洁,干净,窗玻璃明晃晃的。在这间屋子里,曾经留下了朋友们愉快的笑脸。——对于王女士与她的钙骨馆,大家如今说起来,还是颇为怀念的。
我与王女士的交往,始于一个春天的夜晚。那天,我记得是与几个同事喝了几杯啤酒,醺醺然起来,忽然接到了林女士的电话,说有几个朋友一起唱歌,老哥你可以过来吗?我说,当然。
在那家“梦巴黎”歌厅,我第一次见到了王女士。她高挑身材,脸如月轮,眉似弯弓,笑起来,那声音却如小河淌水,直如故乡村头那个捡柴禾的村姑。
那天晚上的歌,唱得似乎很投入,很陶醉。原因之一,就是大家都已经酒意冲天了。酒这个东西么,喝高了容易惹事,也容易投入,而且是那种“不管三七二十一,老子天下第一”式的投入。我记得活动结束时,已是午夜了,夜风飒飒,夜雨如梦。那天,王女士送我的见面礼,居然是一箱老陈醋。
这箱老陈醋,我吃了很久,很久,浅酸,淡香,滋味悠长,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依然能够品出那一丝丝的味道来。哦,有时候,礼品不在乎多少,不在乎贵重与否,而那份真纯的友谊,才是悠远绵长的啊!……

(四)
怡生园的大骨头,清亮纯白的沸腾汤锅里,是一支支大棒子骨,你要戴了塑料手套,把骨头上的肉撕扯下来,蘸着酱红色的辣酱送入口中,仔细咀嚼,慢慢体会,其味道真乃天高地迥,无际无涯,绵香久长。记得从小在乡下,最喜欢吃拆骨肉,细腻均匀,肥瘦适中,嘎巴响的脆骨,百嚼不厌的肉筋,都是令你垂涎欲滴的美味……
品尝了拆骨肉,第一道程序结束了,然后,拿了一支塑料吸管,插入骨管里,使劲一吸,那鲜美滚烫的骨髓,便滚滚而出,涌进你的口腔里,那种糯,香,鲜,烫,直如百味云集的交响曲呢!
吃了肉,吸了髓,你还没顾上痛恨人类的残忍,就感到了口腔里的腻与渴,该喝汤了。每人跟前是一只细瓷碗,放了香菜、姜末、生抽、老醋、五香粉等调料,把白汤盛进碗里,那碗顶上白气袅袅,若梦若烟,似醒似睡,不绝如缕,乘着热气荡漾时节,大口咕咚咕咚灌进去,然后高叫一声:我的天,爽死啦!
此外,配菜里的卤猪脚、猪头肉、马家鸡、老醋花生、肉冻、拌三丝,等等,也是美味罗列,最难忘那一碟青椒辣酱,说是辣酱,其实不辣,或微辣,有一股冲鼻子的青草气息,乡土气息,青春气息……
肉吃了,汤喝了,最后是主食。这里的主食,是抻面。那个相貌葱茏的女师傅,跟个魔术师似的,拿了一根擀面杖一样的面团,揉啊,抻啊,一会儿就抻的满锅面条了,挑了一根来吃,那绵绵长长的面条,竟像一眼望不到边的万里长城,在滚烫的汤锅里缭绕……

(五)
那是一段美好的岁月;美好得如今一想起来,就感到了一种无限的依恋。马君,姚君,诸葛竹纹,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总会不约而同地,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美好的时光。
我们这些人,都是平常的普通人,也都是所谓的“大腕”,譬如董先生,作为当地一个实力派官员,整天请他吃饭的人络绎不绝,只要我们去了,他就会把一切都甩开;譬如林女士,可谓万众瞩目的一朵倾城之花,一派高冷范儿,只要见了我们,脸上就笑开了一朵花;譬如盖先生,别看是个街头芝麻官,却是左右逢源,人脉宽泛,一旦见了我们,便哥哥妹妹叫个不停;譬如诸葛竹纹,小鸟依人,天真烂漫,哪里是人间的女儿呀!
这些人,岗位不同,年龄有别,性情各异,有一样却是共同的,那就是爽直、义气、快乐。记得有一天中午,大家一起雅集,那天正好是我的生日,我不经意间说了出来,结果立刻改变了安排,下午去联欢,晚上大家给我举行了一个热烈温馨的生日宴会。当《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响起来的时候,当一片掌声为我响起的时候,当精美的生日蛋糕切开的瞬间,我的眼睛,兀地湿润了。
这是我从小到大,过的最隆重热烈的一个生日。因为我从来不在意过什么生日,也从来不注重这些。这是从小在乡下养成的习惯。乡下人是不过什么生日的。马君把那天生日宴会的情形拍了许多照片,我后来每每浏览,心里的感动,就无可言说……

(六)
喔,如今,怡生园是关门了。优胜劣汰,这就是市场法则。
大家也已经很久没有相聚了。希望在不太长久的未来,找点时间,找点空间,相聚正定古城。因为,那里寄托了我们曾经的梦想……

【作者简介】 韩联社,笔名萧含,河北藁城人,1982年3月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77级。著有文集《家园里的流浪》,中篇小说集《清明前后》,散文精选集《人生总有孤独时》,历史文化散文集《孤鹜已远•与古典诗人的灵魂对话》《历史的忠告•史海殷鉴录》《史海撷英录》,品读古典政治家系列之《我为峰•中国古代四大帝王心灵史记》《大师的巅峰时刻•政治家卷》,诗词集《孤鹜秋水辞》《红船与白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