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访谈》每天傍晚6点与您见面
扫描二维码关注“青波访谈”公众平台或添加微信13039315828 13844045676与手机同步
——访吴道子艺术馆名誉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李文龙先生
吴道子艺术馆名誉馆长、中国美协会员、北京美协会员、著名画家李文龙先生可谓我的老友了,早在几年前我就对其进行过专访。时至今日,坐在我面前的老李更是充满激情。谈到他苦苦追求的绘画艺术,他总是滔滔不绝……

与吴道子艺术馆名誉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李文龙先生在其工作室采访时合影
笔者:老李,您能不能就您追求的绘画风格谈谈想法?
李:好的。我画画追求的风格是雅俗共赏,这是一条学画者不归路,能不能达到,要依靠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长期修炼,作品在没有形成艺术语言之前,还是一个孤行者,依靠自己的刻苦拼搏学习。这是一个艺术家一辈子的事。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作品也有高下之分,要想把画画好,需要多读书,提高文化素养,不能把雅俗共赏作一般的理解,要自觉不自觉的以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价值为目标,对自己进行心灵深处的净化。

笔者:李老师,我想探讨一下关于绘画中的水和墨是什么关系?
李:水墨是幻化的艺术,水与墨在交融中聚散分合,变化莫测,充满变数与灵性,水墨精神既是人格精神,又是你生命的轨迹的理性张扬。
笔者:老李我想就艺术追求和进取心问题请您谈一谈可以吗?
李:好的。艺术的追求,要有一种刻苦精神,进取精神,因为人的一生要经历多次转折,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聪明、悟性只是一个人的条件,但是没有主观上刻苦精神的追求,才能就无用武之地。笔墨在运行中,要自觉和自始至终的以“感觉”为出发点,注意对作品形式上的强调,挖掘探索,要特别注意笔墨的情感节奏,写意不写实,写意象而不写俱象,写精神而不写物质,写景的深远,不写景物的逼真。

笔者:关于技法问题你始终在探索,可否谈谈体会?
李:在技法上,中国画提倡,“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这里“无法”既是“忘法“,即非“有法“,又非“无法”,它既是“有法”又是“无法”,它不是对技法的排斥,而是使技法纯熟到忘却;有法,无法,都是对技法的执着,忘法才能不为法所搏,才是对技法的超越。同理,中国画主张“得意忘形”忘形不同于变形,它即非有形又非无形,它既是有形又是无形,它包含两者,忘形不是去排斥形,而是去关注形的本性,只有在见到本性时,形才能被忘掉,有形和无形都是对形的执着,忘形才能不为形所累,才是对形的超越。

笔者:请您就山水画中的笔墨和创新问题谈谈看法。
李:好。龙瑞老师在给高研班教课时强调,现代山水画不只是把现代山水的形状画出来,重要的是把对山水的现代感受转化为具有个性的笔墨语言,没有笔墨便没有现代化的山水画的探索,没有笔墨个性就谈不上艺术的创新。我觉得对龙瑞老师的这段话要有自己的理解,并逐步运用到创作中去,只有真正从自己的思想上认识了,才能在不断的理解中发挥作用,创作中不能只凭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实景画画,而是要上升到逆想的情感中,创造新的意境,用脑子画画,借景生情画出现代感受的作品。山水画同自然的真山真水是有距离的,画家把对自然的真山真水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所画山水亦真亦幻,亦虚亦实,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是画家的胸中的山水,这要求画家必须具备相应气质只有在知识上的丰富,才能使话语深刻,只有见识过人才能格调清新,正如石涛所讲《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什么是神?转折提按,八面出峰,用笔要涩、要毛、要辣、要险绝,所以读书很重要,还是要多读书才好,多读书可以增加书卷气,再动笔时想法就会不期而至。

笔者:现在书画市场比较浮躁,人们的功利思想比较严重您对此怎么看?
李: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功利思想,但往往付出与得到的并不对称,要正确对待功利,树立良好的心态,不计一时得失,才能达到自己要想达到的艺术境界。

笔者:常听您讲以心写神,请问怎样理解?
李:写意画讲的是以心写神,什么以心写神?以心写神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他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如禅文中讲的“心”即是“以心为原”,以心性为基础,这是指精神的自山和超越精神,人在体察万物时应与万物相心映,才能知道万物之所以然,又如禅文中讲的“道”,道是一种心的体验,使人在体验中产生神奇妙得,使你的智慧大开,然后把这种所得、所悟符号化,表现在你的画面上,以心中所得,写心中之情,以心中妙悟,写心中之“道”,以心中之道写心中之神。以心写神也是一个心境变化的过程,你看到的和想到的万物在心中,这是佛学的慧心和悟得,也是佛学讲的开悟,你必须摆脱繁杂的意念,使你的想象得到无限的扩充,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心中境界变成为理想的精神境界,这时笔墨应是鲜活的,随心所欲无雕拙的笔墨,以达到以心写神的高度。

笔者:关于书画同源的问题,请您谈一谈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好吗?
李:中国画讲的是“笔墨’,很大程度上有书法的内容,书法好是笔墨好的前提,特别是写意山水画,书法好能决定作品的优劣高低,李苦禅大师讲“书法以画法为至高,画法以书法为极则,书法对绘画的影响非常大,书法中的侧、勒、啄、耀就是中国画用笔的点、厾、勾、勒”。倪云林语“仆之以所谓画也,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讲用笔不到之到,要意到,这是写意,不似之似,神似,这是逸品。另外从书法个性、诗意、意态、情韵等的要求来看也同于写意画的笔墨语言,写意画的运笔来自书法,在创作中书法用笔以书入画,使画面更加丰富,强烈。画家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用笔,表现个性。学习书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用笔能力,提高和把握似与不似的感情因素,得意而忘形,产生得意自如的线条,使画面深入耐看,所以对学习书法的理解万万不能忽视。在中国画的教学中陆严少先生提出“四三三”的治学之道;即四分读书,二分作画,三分书法。

笔者:最后请您站在一个画家的角度,就学习问题谈谈您的意见。
李: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把读书摆在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这是因为读书是为了提高学识,学识包括学问和见识,学问是知识的积累,是天赋发挥的基础,见识而不只是见多识广,它还可以诱导天赋的发挥,重的是,它内涵着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因此读书对于学习绘画的人来说是由为重要的,它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先决条件,每个成功人士都有读万卷书的学习经历。中国画笔法的学习可能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也就是说学无止境,永远有新的高峰需要攀登,哪怕一点点收获你都会终身受用,例如笔法中的一波三折,屋漏痕等,真正掌握好它的感觉和效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关键是你对这些笔法的真正理解,即“‘懂则通”、“深则明”,不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如同写意画一定要强调“写”的功能,逸笔笔草草,核心是“意”。因此认真掌握知识虚心向老师和同辈请教,耐得住寂寞,求得点滴的知识积累,也是一条必经之路。

笔者:您对中国画的研究可谓精深,这也足见您的文化底蕴之深厚、功力之扎实。谢谢您。
李:不客气,欢迎您常来坐坐,并就书画问题进行多交流。
握别了老李,我的感慨颇深:艺海无涯、艺无止境这句话颇有道理,而老李先生就是艺术之路上的最好践行者、成功者!我们期待老李新的更大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