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扬州
文/秋韵
早就读过李白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又是一年春三月,扬州一定绿意葱茏,烟花遍地了吧。曾经多少次梦游扬州,一遍遍描摹它的模样,烟雨蒙蒙,如梦如幻。
多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年得以实现。3月20日,儿子、儿媳自驾车,载着我和老伴、小孙女,开启了江南之旅。经过十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了扬州城。我们入住在文昌路北柳巷的“草堂客栈”,这是一处干净舒适的民宿,中厅纯一色古典装饰,有书柜、书桌,三间客房的名字也很雅致,分别是“静虞”、“听雨”、“竹轩”,室内根雕桌凳,书橱摆满了书籍,温馨的环境,优雅的摆设,让我一下子就迷醉在浓郁的扬州文化氛围之中。 清晨,天空飘起了濛濛细雨,淋湿了古老的街巷。一些农民,肩挑各种新鲜蔬菜,在小巷路边售卖。我们踩着光滑的青石板路,穿过古巷,左拐进入彩衣街,这是一条特色小吃街,各种当地美食,应有尽有。站在大东门桥上极目远眺,小河两岸一丛丛迎春花开得正浓,一朵朵小黄花,在雨中格外鲜艳,河水倒映着垂柳,古老的民宅,白墙青瓦,错落有致,安详地坐落在水边,仿佛在倾听万物私语……我们选择了一家干净的饭铺,点了当地特色小吃烧麦、蒸饺,老板娘热情地给我们盛来白米粥,笑吟吟地说“免费喝哟”。 扬州,自古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竹西佳处,淮左名都”之称。正因为如此,才有当年隋炀帝为了观琼花,开凿了一条大运河,直达扬州,让扬州繁华旖旎。据说隋炀帝让人在运河两岸遍插杨柳,并赐与“杨”字,后来就衍生成了扬州之称。
来到扬州,不可错过参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博物馆位于扬州三湾风景区,占地200亩,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远看展馆主体建筑造型,就像千年运河中的一艘古船,馆前广场向南直抵运河湾道。展馆有3个常设展厅,6个专属展厅。馆藏自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等各类文物一万余种。 下午,我们来到渴慕已久的瘦西湖。瘦西湖上小船悠悠,烟柳,碧桃,拱桥,亭阁,一切都和画中的风景别无二致,精致婉约,细腻娇美。熙春台前、五亭桥上,游客们撑着花花绿绿的雨伞,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湖上穿梭的画舫、花叶上滚动的水珠、湖中嬉戏的黑天鹅……细雨霏霏,给多愁善感的扬州城笼上一层轻纱,更添一层妩媚,让人心动。
喜欢它的名字,更多的是因为这个”瘦“字,流泻出了太多的遐思。比起杭州西湖,杨洲瘦西湖应该是少了些浑然天成的圆润,但那份弱弱的纤柔,一定是最撩动你心弦的音符。
记得《烟花三月》里唱道:“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听着便心生怜悯。这份消瘦里,一定是因了彻骨的思念才生出的情愫! 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桥设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
法海寺有一个白塔,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与北海的白塔厚重稳健相比,雄壮之气锐减,窈窕气质倍增。
天色渐渐暗下来了,这时,二十四桥的灯光亮起,白色灯带配以人工冷雾,轻烟缭绕,古韵悠长,营造了一种虚无缥缈的“穿越感”。“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传说中的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从箫管中流淌出的舒缓柔美的旋律,在一片迷离的夜色中,诉说着缠绵的往事。 从瘦西湖出来,雨也一阵紧似一阵。那细雨柔柔的,轻轻的,刚好打湿我的前额和头发。在这漫天的阴郁里,突然有了江南的韵致。
我想,扬州是最适宜烟雨的,雨中游览瘦西湖,别有一番味道,也更能欣赏到江南烟雨的诗情画意。
那雨中的姑娘,正好撑着油纸伞,你不必担心淋湿了她伞下的温柔。那沿河的绿柳,在烟雨中轻舞,整个三月,便融化在这漫天的烟雨中。
扬州的烟雨,若即若离,沾衣欲湿。脚下的青石板路、湿漉漉的巷子、灰白的檐墙,远远望去,五颜六色的伞,与美景融为一体,恰似一幅雨中江南诗意画卷。 扬州的烟雨,让古城更显得清新别致。徜徉在古老的皮市街,被它浓厚的历史氛围所感染。清一色的石板路,早已磨得锃亮锃亮。青砖黛瓦,女儿墙,花格窗,雨滴顺着瓦片落下,滴在石板上,也敲打着游人的心灵。
站在老街深巷,闭上双眼,静听雨声,忘记一切,尘埃与烦恼便飘于九天之外。 【作者简介】张清亮,笔名秋韵,河北邢台市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邢台市信都区作协常务理事。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副秘书长,河北广播电视报特约记者、编辑,邢台市文学学会副主席、秘书长。著有散文集《岁月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