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视野天下共享
佳作精华展示平台

中原红色文化精神为河南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岳鹏星 范美侠
(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
中原红色文化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创革命根据地斗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推进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具体来讲,中原红色文化精神是指以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为主的革命精神。本文以中原红色文化精神的特质为主要阐释点,来解释对河南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从中原红色文化精神的公仆情怀中汲取力量,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为民、民爱党,军爱民、民拥军,党政军民心相连、德相同、力相向,汇聚起推动大别山革命可持续发展的磅礴力量,形成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亲民爱民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焦裕禄在兰考1年多的时间,无论风雨雪夜还是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访问贫苦的足迹和劳碌的身影,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在他身上充分得以彰显。焦裕禄一直把自己作为为人民群众的儿子。大雪封门夜,看望双目失明的老大娘和身患重病的老大爷。老人问他是谁时,他亲切的回答道:“我是您的儿子!”老人听了,非常感动一直流下泪来。“我是您的儿子”,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对人民群众最深情的回答,至今听来仍然直抵人心、发人深省。他的心里装着兰考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在生命最后一刻,他依然惦记着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赵家楼的庄稼淹了没有,秦寨的盐碱地上麦子长得怎么样,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栽了多少¼¼当组织上问他还有何要求时,他说:“我只有一个要求,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修建红旗渠,为的是解决当地祖祖辈辈面临的缺水问题。一条红旗渠,正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3万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陷阵,30多万林县人民前赴后继,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开山凿渠,把漳河水从山西引入林县,创造了“愚公移山”的现代奇迹。红旗渠精神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生动实践。只有抓住了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才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磅礴力量,才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人间奇迹。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心系百姓、为民造福的本色不能丢。
现在,脱贫攻坚战已经打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了现在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新县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和“山水红城、健康新县”定位,依托红色资源,做好“红”字文章。如今,当地“红色首府、将军故里”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红色旅游市场吸引力不断扩大,综合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以红色为引领的文化旅游已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焦裕禄生前带领大家栽下的泡桐树,如今成为支撑一件件美妙的乐器、一件件精美的家具,成为了兰考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根本。目前,林州市红旗渠风景区建成了青年洞艰苦创业体验区和红旗渠纪念馆展览展示红色教育培训区,开发了红旗渠田园项目、“红旗渠精神”VR体验馆、红旗渠实景演出、红旗渠大讲堂、红旗渠渠首探索项目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红色旅游模式,无不照亮了乡村振兴之路。
二、从中原红色文化精神的创业精神中汲取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军民凭借坚定的信仰,在白色恐怖和极其困难的环境条件下,百折不挠,坚守大别山,付出了巨大代价,作出了重大牺牲,共有20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仅在册的烈士就有13万多人。这样的艰苦斗争使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凝结的是大别山军民对党忠诚、威武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艰苦奋斗同样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看不得别人吃苦的焦裕禄,自己却“吃尽了苦头”。面对兰考的困境,焦裕禄没有丝毫退缩和畏惧。哪里困难最大,他就出现在哪里,同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生前用过的棉被、褥子上打了无数个补丁,他的鞋里面衬布都已经磨光了,鞋面都破了12个窟窿。焦裕禄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前是、现在是、未来仍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使党和人民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锐利武器。面对林县的现状,人民立志全党动手,全民动员,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在十年的修渠过程中,林县干部群众始终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建渠”的方针,坚持“不等、不靠、不伸手要”,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奏响了“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的生动乐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干出来的,中原崛起同样也是干出来的。在此关键时刻,我们党员干部更需要坚持艰苦奋斗,做到迎难而上,坚决抵制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切实地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确保“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上,做好打基础、管根本、利长远的打算,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一体化协同共进,努力实现高质量、有效率、更公平、可持续、更安全的发展。
三、从中原红色文化精神的实际行动中汲取力量,助推基层党的建设
“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感人故事流传至今。党为民、民爱党,军爱民、民拥军,党政军民心相连、德相同、力相向,汇聚起推动大别山革命可持续发展的磅礴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党政军民万众一心、团结奋进,构筑起中国革命战争的铜墙铁壁。焦裕禄不管到什么岗位,始终任劳任怨。面对“三害”肆虐,焦裕禄组成“三害”调查队深入调研,经过科学探讨和论证,找到了“扎针贴膏药”的方法,通过种植泡桐树解决风沙灾害问题。作为县委书记,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率先垂范。而且起草推行《干部十不准》,严格规范全县领导干部的行为举止。这些事迹无不传递着焦裕禄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精神力量。焦裕禄用实际行动告诉广大党员干部,我们党的各项事业蓝图要靠一步步实干成为现实。在红旗渠十年的修建过程中,林县领导班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一心为民、无私无畏。在领导干部的榜样示范下,广大党员积极践行、迎难而上,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党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鲜明彰显了共产党员的政治品格和高尚情操。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每个共产党员更要以中原红色文化精神为标杆,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过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精神。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原红色文化精神就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穿越时空,在新时代持续迸发出其独有的朴实魅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自我革命的坚定意志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决心,以光辉的时代意蕴照亮了党员干部的前行之路。中原红色文化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航之下,必将为河南发展、为中原崛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提供精神动力的征程上永放光芒!
本文为2023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智库研究项目“河南革命传统和红色精神研究
”(2023ZKYJ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韩华.传承创新中原文化 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J].学习论坛,2012,28(03):56-59.
[2]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N]. 河南日报,2019-05-15(003).
[3]鲁杰.践行焦裕禄精神 风雨中砥砺初心[N].开封日报,2021-09-08(005).
[4] 朱克勤.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争做“三严三实”好干部[N].民主协商报,2015-05-08(008).
[5] 田宪臣.弘扬焦裕禄精神,谱写新时代中原出彩绚丽篇章[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2,24(01):8-13.
[6]吴纯新,吴长锋,孙越. 八百里大别山:赓续红色基因 奋力绿色振兴[N]. 科技日报,2022-05-20(003).
[7]董绍富.大别山精神:鄂豫皖苏区熔铸的宝贵精神财富[J].党史文汇,2022(03):16-20.
[8]余嘉熙,董君亚. 红旗渠精神:直面困境 甘于奉献[N]. 工人日报,2021-11-14(001).
[9]迟成勇.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内在品质[J].东方论坛,2021(04):70-81.
[10]石妍,孙宏波,常馨予.百年历程中的伟大精神——红旗渠精神[J].共产党员,2021(13):58.
[11]石妍,孙宏波,常馨予.百年历程中的伟大精神——大别山精神[J].共产党员,2021(13):30.
荐稿:欧阳华 河南省人大代表 商丘市文联副主席


责编:芬芳•那样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