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尖山美食——包皮面
作者:马建利

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河北省民俗文化名村、石家庄革命老区重点村东尖山村的红薯“包皮儿面”,又称金裹银“夹心面条儿”。是当地传统地方特色小吃。
东尖山村地处太行山深处,过去因全是旱地,老百姓因为经济困顿,舍不得吃纯白面的面条,就变着法的节省白面,把粗粮细作,把粗粮变着法儿吃下去。为了不致太过难以下咽,又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改善口感,比如柿子饼、菜饼,窝窝头、银裹金馒头、两合面馒头等等。创造了很多的特色美食,既新颖别致又保持了营养均衡。一不小心,竟成为现代社会的健康食品了。

东尖山包皮面是白面面团做包皮儿,红薯面团做瓤子,把白面、山药面各和成团,擀成圆饼状,再把红薯面包在白面里,就像包包子那样,包得严严实实,然后用擀面杖压平,最后切成面条,投入开水锅中煮熟捞出即成。包皮面红白相应,韧滑可口。井陉食用包皮面,卤汤一般就地取材用酸菜卤、芥菜卤,酸香爽口、回味无穷。

包皮面是怎么来的?东尖山村还有个传说呢,相传本村古代有位马姓木匠,心地善良,他常常把挣钱买来的粮食接济穷人,有一年大旱零食绝收,木匠活不多,白面全部已经接济了乡亲,自己留了一点,恰逢有邻村媒婆带未来老丈人上门认门,这可愁坏了木匠,客人来了几位白面不够吃了,这可怎么办?热心邻家老奶奶,把木匠做剩余的白面做成了包皮面,面条包皮面红白相应,韧滑可口,让来宾赞不绝口,让木匠免得无面难堪,这样也促成一桩美满婚姻。

〔作者简介〕马建利,原井陉县东尖山村党支部书记(1997-2001),现任东尖山村卢王川马氏抗战英雄纪念馆和129师385旅筹建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