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考卷”温暖人心
“民生”在石家庄高质量发展的“考卷”中无疑是一个高频词。
“民生”并不仅仅需要一串串的数据表达,数字的背后更需要的是把“执政为民”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是因为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坚守和践行,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大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石家庄市大力扶持就业创业,全市上下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从政策、资金、项目、环境等给予多方面全方位支持,就业帮扶精准有效,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13.1万人。
收入乃民生之源。去年,石家庄市制定出台了《石家庄市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行动计划(2022—2025年)》,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城镇,深入开展了“兑政策、强服务、增收入”专项行动,着力保障和提高企事业单位工资收入、技能人才工资收入、社会保险再分配收入、稳定就业岗位收入、农民工群体收入。在农村,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脸上的笑容更多。
普通人的生活,是社会的影子。石家庄市将便民市场建设列入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出发点,以改善民生、促进消费为导向,新建和提升改造了一批“群众满意、政府放心”的便民市场、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着力打造集生活多样性服务功能和“互联网+菜篮子”于一体的智慧型便民市场,让社区居民实实在在享受到更便捷、更智能、更多样化的便民生活服务。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城市载体功能的客观要求,更是推动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2022年,石家庄市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6所、义务教育学校109所,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压减,17所“公参民”学校顺利转公、新建5所高中……全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高教育和民办教育普惠优质、均衡和多元化发展有了明显提升。
为切实破解小学生暑期“看护难”的问题,去年暑假期间,石家庄市针对家庭看护有困难的小学生,开展了暑假免费托管,报名参加学生达到13035人次。各学校根据学生的学龄段和身心发展特点,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兼顾个性化成长需求为目标,开设了阳光体育、阅读指导、艺术素养、思维训练、书法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托管课程,让孩子暑假免费托管期间过得充实,学得快乐,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民生存在于每一件小事,千万人的小事就是一件大事。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挂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医院”并正式开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实质进展,市妇幼保健院挂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石家庄医院”,有效带动和提升了石家庄市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对外合作实现了新跨越;市、县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实现全覆盖,石家庄市省级公立医院改革示范县全省占比第一。
“这就是政府派人给我们安装的家庭养老床位。和医院的护理床一样,还配有‘一键式’呼叫系统呢!”与“病有所医”一样,“老有所养”也是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志。2022年,石家庄市作为全国首批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的试点城市,按照“专业机构+适老化改造+信息化改造”模式,在全市范围内陆续安装建设3500张家庭养老床位,完成3964户特殊困难老人的居家适老化改造任务,极大地缓解了城乡家庭养老的难处,解决了不少家庭的后顾之忧。
石家庄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新型城市人文公共空间建设,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社区周边,精心打造了52家涵盖书法、美术、戏曲、写作、音乐、曲艺等11个门类、特色鲜明的文化名家工作室,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城市的大街小巷,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把一件件民生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把一份份“民生清单”变成一幅幅幸福图景,石家庄市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
时间见证“赶考者”永不停歇的脚步,也不断给“赶考者”以新的考验——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石家庄市经济总量过万亿、实现弯道超车的跃升之年、展示之年。当前的石家庄,正处于优势叠加的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的跃升突破期、加速奔跑的赓续奋斗期。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发展不等人。
我们纪念“赶考”,只为“迎考”!
接下来的“题”要怎么作答?“大考”如何交卷?奋进中的石家庄已经从“赶考”精神中汲取到前行力量——心中有信仰、肩上有责任、脚下有力量,沉着“迎考”,不负韶华,不负时代。我们坚信,奋进的石家庄一定能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石家庄场景的新征程中,书写出更加精彩的时代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