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何以带大市
陶光畴
黄冈城区历来很小,但市域版图面积很大,周边接壤四省八地市,行政管辖十一个县市区,人口数量在湖北仅次于武汉。据此,有人认为黄冈是小马拉大车,拉不起,带不动。进而认为要拆分黄冈,“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甚至喊出“拆黄冈,奔小康”的奇谈怪论。 网上和社会上此种声音不绝于耳,流弊甚多。
黄冈,作为鄂东北的重要城市,她的作用是任何城市都无法替代的,她得天独厚的优势足以使其成为鄂东北的最佳主宰。
悠久的城市历史奠定了黄冈在鄂东北的历史影响力
黄冈的城市历史之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邾城。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25年),享有“邹鲁之邦”声誉的先秦诸侯国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君民迁至今黄冈城区北郊禹王城,后邾国君民励精图治,在原有城池基础上,筑城建屋,扩大规模,邾城迅速崛起,声名显赫,不仅成为战国后期长江中下游江淮间著名大城邑,还让北方“邹鲁文化”迁播江淮并薪火相传。后经数百年兴衰,终在东晋咸康五年(公元339)的战乱中被夷为平地,邾城从此消失。
但另一座城西阳城,在今黄冈市城区滨江一带,应运而生,迅速崛起,成为继邾城之后又一座誉满江淮的城池。西阳城适时崛起在天下纷攘、战乱不休的东晋南北朝时期,而随着世事更替,隋朝一统天下,曾经一度辉煌的西阳城竞不可思议地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黄州之名始于北周大象元年,但那时黄州的州城不在现在的黄州,而是在今黄陂、麻城、新洲游历了300年后,于中晚唐之际先迁至邾城旧址,后迁至赤壁东南的滨江之地,成为继邾城、西阳城之后又一座屹立于江淮之间的文化名城,延续至今。
邾城,西阳城,黄州城,虽是三座城,但一脉相承,在地理、人文、风俗等诸多方面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渊源上具有承接与延续的关系,形成了自成序列的城市文化发展脉络。
黄冈悠久、辉煌的城市发展史,奠定了黄冈在鄂东北的的历史影响力。
深厚的文化底蕴奠定了黄冈在鄂东北的文化影响力
黄冈的城市之根邾城,在漫长的城市发展中,融合了楚地本土文化“楚文化”和邾国国君南迁定居带来崇尚礼仪的北方“邹鲁文化”,形成了黄州邾城文明。特别是“邹鲁文化”在黄州地域成功移植接续,使儒家学说的种子开始播撒黄州,给黄州注入了先进的北方文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在江淮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黄州真正成为华夏文化名城,当是从苏轼走进黄州开始的。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创作了200多首诗词和500篇散文,形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特别是震撼世界的“一词二赋”和中国三大书法名帖之一的《黄州寒食帖》,铸就了中国文学史和书法史的丰碑。自此,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前来黄州,追寻东坡足迹,探寻东坡文化,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赋和传说故事,黄州因此名扬于世。
诞生于黄州的东坡文化,是人类文明史闪亮的文化遗产,具有永恒的魅力。这种魅力,吸引了文人的目光,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使黄州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自然而然也奠定了黄州这座城市在鄂东北的文化影响力。
长久的统治中心奠定了黄冈在鄂东北的行政影响力
战国秦汉时期,邾城是江淮间地方政治中心之一,是秦朝设立的四十八郡之一衡山郡的郡城,其政治地位大约相当于当今省城地位,郡境约今湖北省黄冈市、河南省信阳市、安徽省六安市三市范围。秦灭以后,邾城长期是衡山王国的国都,在江淮间举足轻重,是地方广大区域的统治中心。
邾城在战乱中被毁以后,继起的西阳郡管辖邾县、西陵县、蕲春县,其辖地大致相当于今黄冈地域。西阳城作为西阳郡的郡城,政治、军事地位日渐重要,迅速崛起为继邾城之后的又一座誉满江淮、以战略重镇闻名的大城池,成为鄂东北区域的统治中心。
西阳城消失以后,鄂东北地域出现了蕲黄二州并治的局面,至明朝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朝廷将蕲州归属黄州府,实现“蕲黄合一”。黄州府继衡山郡、西阳郡之后,再度建立起鄂东北的区域统治中心,从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长久的区域政治中心地位奠定了黄冈在鄂东北的行政影响力。
扇钮的地理位置奠定了黄冈在鄂东北的地缘影响力
黄冈的地理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东北部是连绵起伏的巍巍大别山的阻挡,西南部是长江天堑的隔断,交通闭塞,信息受阻。在交通工具落后的古代社会,这种地理条件严重影响了与外界的交往,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可以说,黄冈的经济不发达,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一个重要因素。
大山大河合围而成的这块天然版图,从西北至东南自然形成了山河之间的一条长长的走廊,这条走廊在地理上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里的“五水”流域,自然条件极为相似,五条河流,由北向南,从北部大别山流向南部的长江。地理决定人文,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定的风俗、人性和文化现象。人为地撕碎和割裂它,是对历史和现实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定当是有害无益。
黄冈的版图,整体形象似一把打开的扇子。各县市是扇叶,黄州是扇钮。散开的是扇叶,连结的扇钮。扇钮虽小,却是这把扇子成为扇子的关键之所在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