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史铁生
作者:刘玲
我喜欢唱一首雷佳唱的歌曲,《乡愁》那里有一句歌词就是:“多少年的追寻,多少次的叩问”。关于叩问,词条里的解释:就是“敲击”的意思。行走在人世间,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记得早年读过史铁生的很多小说,他的小说里记录并且饱含着自己年纪轻轻的就失去一条腿的悲惨际遇的愤恨。随着那个时代的洪流,史铁生像很多同龄人一样,十几岁就下乡了,他算是老三届吧。20来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就像毛主席说的那样;你们年轻人,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在你们身上。是的,20来岁正是风华正茂,人生,尚存在着非常多的可能性。可是对于史铁生来说,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一夜之间失去了行动自由的二十来岁青年,不知道该怎么样面对漫漫人生长路?抱怨上天对自己的不公,还是该抱怨倒霉的命运。
无论怎样,他接受不了从此刻起,以后的每一天再也无法行走的事实。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陡然降临,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企图挣扎!他不肯,更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灾难!他用每天哭天抢地来反抗!妈妈给他端来饭,他摔倒地上;妈妈给他端来了药,他更是摔得粉碎。借摔东西发泄心中对命运不公的无比愤慨。母亲在儿子如此恶劣情绪的作用下,依然没有放弃对儿子的爱,四处奔走,能找的人都找了,能托的人都托了,寻找偏方……妈妈想方设法想把他的病治好,可是儿子的脊椎疾病是先天性的。天下最无私的爱恐怕就是母爱了。
妈妈内心受的伤,比儿子一点也不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经常偷偷的背着儿子掩面哭泣,就这样陪着史铁生熬过了病发后三年,最终,妈妈熬不下去了,终于撒手人寰。
他在作品中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和光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在《我与地坛》里记录了这一时期作家史铁生的心路历程。地坛公园离他家很近,他每天坐着轮椅来到地坛公园,看来来往往的人群,母亲死了的打击,作家没有办法承受。他恨自己;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亲母亲作死?静下来想一想,就这样发泄下去,其实对自己的生活是于事无补的。
沉下心思之后他拿起了笔,《我与地坛》中写道:“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人生最好的年纪便与轮椅作伴,无论是谁,面对如此打击恐怕都无法坦然面对。年轻的史铁生也是。地坛无意中成了他心灵寄托的一片圣地。十五年如一日的往返于地坛和家之间,独自轮椅出行,史铁生在岁月的流逝中寻找着生与死的意义。叩问苍天,叩问命运……
史铁生用轮椅来扫描这个世界,有人会联想到“法轮长转”。是的,佛法里有法轮,芸芸众生在法轮的转动下,在六道里轮回。我们世界所有的交通工具也都是轮子,这些轮子究竟都扫描到了什么?史铁生在接受命运的审判之后,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将他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热爱的写作中,把对生活的热爱用文字向世界宣告。《自由的夜行》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史铁生用文字叩问着对人生的困惑与迷茫,用深刻而透彻的文字,引导着读者们如何看待人生,活出生命的辽阔和自由。

本文作者刘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