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对话•心态何时都勿老】
李萍/原创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可见,人到了这个年龄应该算是老人了,但查看网页,国际上规定,60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身边的同事或朋友在40多岁,不到50岁的年龄却说自己老了、不服老不行了的言语。按年龄标准来看,这个年龄阶段理应属于精力旺盛的拼搏事业期,正常愉悦的家庭生活期,不应该有“老”的意识,但为什么许多人会发出“老”的感叹呢?
主要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处于上有老人需要陪伴,下有小孩需要照顾的阶段,加上工作繁忙,家务事情杂多;在单位是事必躬亲的主力,回家又要教育孩子照顾双亲,诸事叠加没有喘息的机会,造成身心的疲惫,天天像打仗,时时如赶集,没有自己的一点空闲时间,便就有了“老”了想休息的想法。
其实,人啊!活得要通透,活得要潇洒,全靠自身的精气神。倘若产生“老”的思想,就会情绪低落,对待工作缺乏热情,对于生活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想想真是很不划算。作为一个正在走向退休阶段且即将步入老人行列的过度人,想在细雨绵绵的夜晚说说心里话,不管“老”还是“未老”,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心态永远不能老。
心态决定心情,心情决定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的好坏取决于人的思维及想法。一个人,如果时常保持一颗年轻阳光的心态,与世无争,顺其自然,那么做事就会稳健踏实,永葆青春活力。
生活要多姿多彩,经常做一些户外运动。走出门,放松心情,将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洗礼自己疲备的身心,陶冶自己的情操,或漫步小河边,行走在绿水青山中都是不错的选择,这样会使自己轻松愉悦。
工作要合理安排,保证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工作是干不完的,家务同样如此,不要一根筋,感觉工作离了自己不行,家务非自己做才放心。要有梳理时间的本领,给自己充足的休息时间,或卧床静思,或听听音乐,让自己真正地放松放松,确保有充足的精力,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养精蓄锐吧。
情绪要相对稳定,经常保持慈祥的笑容。微笑是交流的手段,也是保持愉快心情的法宝,一个人如果没有笑容,那么就会失去活力,死气沉沉,不说自己不舒服,就是身边的朋友或者同事看了都感觉有些难受,而且经常没有笑容的人容易郁闷,从而影响健康和心情。
朋友要知根知底,有一个能交心的闺蜜。有个年龄相当,能够说知心话的闺蜜,是到这个年龄段人的一件幸事,没事,聊聊天,说说彼此的心里话,达到一种心灵的默契与共鸣,从而就会释放许多不悦心情,达到快乐无忧的生活状态。
目标要明确坚定,心中常怀有希望和美好。要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心中要有一个定期的目标,更要有一个长远的梦想,并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和梦想去努力,去奋斗,在脚步不停的探寻中会产生许多能量和激情,从而就会让人的神经等各个细胞活力无限,达到人老心不老的效果。
总之,笔者认为,一个人真正的老不在于身体的表象,而在于其内心以及心态。对此呼吁,我们一定要坚守不老的心态,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年轻向上的力量,为高质量的生活和充满活力的工作而努力奋斗。
(2023年3月22日晨于金城绿杨书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