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维明
上初中时就开始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当时只是因为要在同学那里有谈资,抬高一下自己的身价,因为这本书的名气太大了。钱先生一生著述很多,但长篇小说只此一部,且如果没有这本书,大家也许不知道钱钟书这个文学大师。据说有外国记者表示,“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我与一帮还算是爱好读书的同学经常将书中提到的“鸟笼”和“围城”理论鼓吹一番,其实根本不懂钱先生这部现实主义作品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稚子之心,记忆至今,不觉莞尔。后来也曾多次阅读《围城》,对小说中描述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人物性格、情感纠葛等有了一定的理解。进入中年,经历了许多,自认为到了“闲来无事不从容”的境界。品茶闲坐时再读这本书,对钱先生的语言智慧、艺术修养和世事洞察力仰止无穷,对先生书中所述的浮生世态也是感慨良多,真是“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每每读之,总有“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觉。
关于《围城》一书的语言智慧,历来被世人称道,视为登峰造极,这本书也被喻为小说中的宋词。钱先生写作《围城》时只有36岁,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得益于家学渊源、西方语言文化研究,还有就是先生过人的天资。钱先生曾留学英、法,精通多国外语,可谓是语言天才。书中写景的语句生动优美,如对夏夜的描写:“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象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露,渐渐可烘托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来的蛙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虫优游来去,不象飞行,象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象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写恋人之间的心情更是奇特有趣:“最初,约着见一面就能使见面的前后几天都沾着光,变成好日子。渐渐地恨不能天天见面了;到后来,恨不能刻刻见面了。写好信发出,他总担心这信象支火箭,落到地时,火已熄了,对方收到的只是一段枯炭。”写事也联想活泼,恣意幽默:“孙小姐忙向李先生报告,李先生皱了眉头正有嘱咐,这汽车头轰隆隆掀动了好一会,突然鼓足了气开发,李先生头一晃,所说的话仿佛有手一把从他嘴边夺去向半空中扔了,孙小姐侧着耳朵全没听到。”读罢让人忍俊不禁。这样的语言智慧在书中随处可见,看似不经意,却都是神来之笔。
关于书中的时代背景、人物和生活环境,钱先生在序里说是想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作者在开篇即表明了,中国的已进入抗日战争时期,那一类人物是部分欧美留学生及大学教授等,是一些非主流、非进步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背景先是上海的十里洋场,后是湖南内地一个较偏僻的大学校园。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乡绅的儿子,上高中时即订了婚,进入婚姻“围城”。后来到北平上大学,见了世面,想冲破这个“围城”,被其父一番威胁利诱没有成功。在其未婚妻病逝后,他又意外地获得岳丈资助赴欧洲留学,仍然没有走出这个“围城”。他留学四年基本是混日子,最后买了一张假的博士文凭回国。回国后方鸿渐又陷入了爱情、就业等一个又一个“围城”。他与苏文纨、唐晓芙的不成功的爱情,与赵辛楣先是情敌后是朋友的半虚伪友情,与孙柔嘉失败的婚姻,与高松年、韩学愈、李梅亭、顾学谦等的人事纠纷和职业上的排挤等等,交织成了他在那“围城”内失败的生活。在那“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的艰苦卓绝年代里,他们那一类人既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也没有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之际的责任感,而只是在那尔虞我诈,甚至是庸俗不堪、不健康的“小社会”里百无聊赖地度日,荡尽了锐气,消逝了才华,成了社会的“非主流”、“多余人”,以至于他的前途和命运一片迷茫。这也许就是主人公方鸿渐需要冲破的“围城”,也应该是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的现实意义。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在文学上是一个集大成者,小说《围城》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先生的众多作品融汇中西方文化于一体,蕴涵多种学科知识,博大精深,却又深入浅出。世人赞之为:“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钱钟书先生一生坚持“读书随处净处,闭门即是深山”的风格,以自己的大智慧旁观世态,不入名利“围城”,平静安详,辛勤研究,成为了中国的文学昆仑。
钱钟书先生远去了,留给世人的是无尚景仰和珍贵的文化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