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知文七妹听了却没有生气,只道:“你怎么不早和我说!你帮助同学,这是好事啊,应该早点告诉我的。”从那以后,她每天都会让毛泽东带上两个人的饭量去学堂。
常年累月的行善,也让文七妹在乡里有极好的口碑。无论是谁提起她,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起她的友善与热情。
文七妹、大儿子毛泽东
很快,毛泽东长到了17岁。父亲看他不小了,便想将他送到湘潭的米店当学徒。可是毛泽东不愿意,他想继续读书。于是在母亲的帮助下,他设宴请了一大堆毛家和文家和长辈。宴席上,当着所有人的面,向父亲提出了想到外面读书的请求。
请来的客人中有不少教导过他的人,又都见他小小年纪就这么有见识,纷纷夸奖他有前途。父亲毛贻昌被夸得晕晕乎乎的,最终答应了毛泽东外出求学的请求。而母亲文七妹,在一旁看着已经长大的儿子,偷偷抹去了眼角的泪滴。
临行前,文七妹花了几天的时间给儿子整理好了衣物。毛泽东拿来父亲的账本,特意将一首七绝诗夹在第一页。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既是对父亲立下的誓言,也是他对自己最大的告诫。
第二天,母亲起了个大早送他。临走时握着儿子毛泽东的手,却怎么也不舍得撒开。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这位朴实善良的母亲流下了眼泪。她双手合十向菩萨祈祷着,自己心爱的儿子能够在这乱世里平安地活下去。
毛泽东离家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可是却被告知,学员名额已满,招生已经停止了。堂长李元甫面对这位千里迢迢赶来的学生,也不忍心当面拒绝,便出了道“言志”的题目,来考考毛泽东。
饱读诗书的毛泽东怎么会被这点问题难倒呢?他写出的文章,不但条理清晰,而且文笔非常好,读起来大有深意。堂长原本是想以这样的方式劝退他,却在看到毛泽东的文章后当场决定破格录取。随后更是对老师们说:“今天我们的学校录取了一位奇才!日后必能成为国之栋梁。”
如果没有文七妹的坚持,这位“国之栋梁”恐怕就要去米店当个学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