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人,她养育的孩子个个有出息,自己生前却没有享过什么福。她的三个儿子,一个成了中国国家银行第一任行长,一个是闽赣军区司令员。还有一位,是新中国的第一位主席——毛泽东。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于国家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来说,也是如此。用他的话来说,正因母亲给出了他“一副眷爱天下穷苦人的心肠”,才会有后来的他。
从母亲身上学来的仁慈与温良,贯穿了毛泽东的整个人生。在母亲临终之际未能见她最后一面,也成了毛泽东主席此生对母亲最大的愧疚。
毛泽东母亲:文七妹
1867年,文七妹出生于湖南湘乡县的一个富裕农家。因为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大家就都叫她文七妹,渐渐的很少叫她的原名文素勤了。
文七妹的婚姻并不算顺利。十八岁时,她与定下婚约的毛贻昌结为夫妻。彼时的毛家地处偏远的韶山冲,那虽然是处与世相隔的风水宝地,但却穷得不行。所以毛家的人到了谈婚论嫁之时,大都不那么顺利。
可文七妹并没有说什么,默默接受了家里的安排。但不幸的是,婚后她一连生下的两个孩子全都夭折了。丈夫毛贻昌是个寡言的人,即使面对失去了两个孩子的文七妹,也并没有太多安慰的话。
等到生下第三个孩子毛泽东之时,文七妹也才26岁。
面对这个好不容易得来的孩子,她十分珍视,生怕他像前两个孩子一样早夭。为此,文七妹在生下孩子后,不顾自己尚未恢复的身体,抱着毛泽东到观音庙里叩拜。还认了一块石头做他的“干娘”,希望这能保佑他健康长大。
“有个石头当干娘,那这孩子的小名,就叫石三伢子吧!这名字好,好养活。”望着外孙熟睡的模样,外婆文贺式给他取了这么个小名。或许是诚心感动了上天,毛泽东真的顺利长大了,而且天资聪慧,书也读得极好。
从2岁开始,毛泽东就在文家开办的私塾读书识字。启蒙老师正是母亲文七妹的一位哥哥,文正莹。8岁时,父亲毛贻昌把他送到了离家不远的南岸私塾读书。父亲的本意是希望他能读书记账,为家里的农事帮上忙。
毛贻昌
哪知毛泽东却是个天生读书的料子,又因为从小在母亲家的私塾学习过,进步很快。不同于生性正直、性情温和的“乡中儒士”舅舅,南岸私塾当时的老师邹春培教学极为严苛。对完不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不光会打戒尺,还有体罚。
然而毛泽东在这位严师口中却颇受赞赏。加上非凡的理解力,记忆力以及对知识的渴求,没过几年,他已经能熟读背诵出许多诗文。由于毛泽东天资聪颖,不需要先生费神,学起来很“省事儿”,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省先生”。
母亲文七妹很支持儿子学习,可是父亲却不这么觉得。在父亲毛贻昌看来,读书学习到能认字、记账的程度就已经很不错了,没有必要再继续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