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从来不敢随意落笔
文∣杜小龙
(一)
退休前,我曾在企业党委宣传部门,担任新闻媒体的主编和新闻策划工作。
有年,春节收假后上班不久。企业党政两位主要领导,来到部门长办公室。指示我们在企业报开办一个栏目,专门针对工作中各种突出问题、管理短板、职工关注焦点,以批评为“武器”,发挥舆论监督功能,助推企业深化改革发展步伐,走深走实走稳。
对我个人来说,这既是一个全新视野,又是一次压力挑战。现场商议决定,这个栏目名称就叫“老杜说事”。我以随笔方式撰写该栏目文章,文字从问题入手,将表象剥开,抒善意情怀,明良苦用心。
栏目一经推出,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企业报,受广大职工的关注度直线上升。有职工拿到新一期报纸,先要看这期“说事”说了什么事,是不是自己关注的事。栏目一气开了三年,共发随笔四十余篇,创下企业报五十余年办报历史的奇迹。
其中,七篇随笔在中国兵器新闻网站、《现代军工报》等媒体上发表,其中“批评需要勇气,更需要机制”一文,获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企业报分会言论类二等奖,并收入2015年出版的《陕西省新闻获奖作品集》。 (二)
随笔,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从普通读者的视角看,随笔,就是感想体会、意见建议的“连体婴儿”,可婉而多讽,亦可直抒胸臆。做到以事明理、以情晓理、以评论理,引发读者心灵与思想的共鸣。
专家讲,随笔是散文的分支,它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我以为,随笔与散文最大的区别,就是逻辑思维多于场景刻画,议论说理胜过细节描写。
首先,随笔注重思考。思考,是随笔的起始点和落脚点。重于思考或对事物有深刻领悟与体会,是随笔的核心气质。随笔,当然离不开情景,离不开细节,更离不开抒怀,但这些都是为思考提供缘由,做好铺垫,加深印象,它们最终服务于思考的结论。
其次,随笔侧重分析。思考的结论,是要有一个形成的过程,这需要靠分析来呈现。由表及里、表里相济,由此及彼、深入浅出,是分析的鲜明特征。分析中,根据情节、事态和表象,进行的逻辑推理与理性论述,均在彰显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必然。
第三,随笔倚重视角。随笔的视角十分重要。人云亦云、拾人唾余,随声附和、缺新少鲜,是随笔的大忌。视角,就是站得高看得远,就是寻不同标新意,就是“耍个性”有风格,甚至是出人意料,匠心独具。别人没有想到或不敢想的,由我来先声夺人。
第四,随笔看重共鸣。作者推出作品与读者分享,希望尽可能寻求更多的共鸣。网络大众文学平台繁荣发展,为作品提供了无地域、无时空限制的展示良机,作者和文友在此,寻找良师、知音和益友,得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回应。共鸣方能共情,好比在精神高地,吹响文学思考的“集结号”。 (三)
2021年8月,我结识网络大众文学平台。一年半时间,我在十余个平台发表散文、随笔和短篇小说百余篇,荣幸成为“人民作家”会员,“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同时,被吸纳为西安市灞桥区作协会员,灞桥区洪庆文化艺术协会会员。我的退休生活,收获着文化与精神的双重快乐。
发表的随笔作品,占到百篇作品三分之一。随笔写作实践告诉我,生活不只有激情、抒情和温情,更有理性、理智和理解。我们要从千姿百态的风景中、千奇百怪的事态里,发现文明与愚昧的撕拼,捕捉进步与落后的纠葛,紧盯美好与丑陋的纷争,必须仰仗严谨的思考和细致的分析来完成。
2022年,《燕赵文学》先后推发我两篇随笔。一篇是关于家务责任的思考,一篇是关于青年成长的讨论。这两篇随笔均为长期以来,我对生活和对成长的理解与领悟,我将它们记录下来,并热情推送给各位朋友,昭示笔者敬畏人生,崇尚生活,积极进取的处世态度。
两篇随笔的阅读量均在万人以上,最高达到三万余人。我以为,作品推送与发表的最高境界,不是阅读量和点赞数,而是参与感和获得感。
——作为文学爱好者,我们重在参与平台建设发展,重在参与作品交流互鉴,重在参与民族文化事业振兴和繁荣。正可谓:“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作为文学爱好者,我们看重获得的平台编发认可,看重获得的文友留言互动,看重自身获得的文化充实与精神滋养。正可谓:“耕耘才会有收获,思考必定有发现”。
我喜欢随笔,却从来不敢随意落笔。因为,随笔是理性的、冷静的,是逻辑的、严谨的,如果没有认真抑或是独到的思考,最好不要轻易落笔。以理服人,无理害人,歪理误人。所以,需要我们慎重、慎思并慎言! 作者简介:杜小龙,陕西西安,一个热爱生活,钟情文学的退休职工。2021年8月,邂逅网络大众文学平台,已在十余个平台发表百余篇近二十万字的散文、随笔和短篇小说。2022年,荣幸成为西安灞桥区作协会员,灞桥区洪庆文化艺术协会会员;《人民作家》会员,“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