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巷子口的大柳树。
“妈妈,你就放心吧,保证完成回家任务!”和着8岁女儿的愉悦与坚定,我推起小黄车,打开家门。“行了,中午饭也这儿吃了,你就放心上班吧!”伴着隔壁王大叔的亲切与爽快,我骑上小黄车,离开巷子。
初春的清晨,尚且徘徊着几分凉意,太阳正缓缓升起,巷子口的大柳树上几只春燕呢喃细语,吟诵着“绿柳才黄半未匀”的诗意。倒春寒的天气,老人是容易生病的,这几日我的老母亲染了流感,为了避免传染,在家里调养;8岁的娃上学放学尚需接送,好巧不巧今日我和先生都要12点才能下班。每每赶上这措手不及的时刻,就忍不住慨叹自己曾经的年轻气盛,大学毕业不肯回乡,跑到河北来,身边没有老亲故旧可以帮衬一把。昨晚,我和先生商量今天的安排,习惯了似的又一次感慨万千。
“妈妈,我和若齐一起回来就行了呀,等你们下班我再回家。”女儿就这样轻松地解决了我的烦恼。是呀,这已经不用犯难了,可以把娃托付给隔壁的王大叔和阿姨。
我和先生都在一中教书,上班时常早出晚归,70多岁的老母亲经常要接送上小学的外孙女,所以就在小学附近租了个院子。7月里的一个傍晚,我们搬家到新居,站在家门口望去,正是“千条万绪垂落晖”的意境,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院子。女儿则说:“妈妈,我们不回楼房住了啊!”原本我还担心,女儿离开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会不适应,看起来我是想多了。女儿喜欢这院子,宽敞、方便;女儿也喜欢这门前的巷子,没有汽车,出了家门可以随意耍;女儿更喜欢隔壁的一对姐弟——若齐和末末,搬来的第一天就成了朋友。
或许是因着孩子的缘故,没几日我便与隔壁一家熟识起来。隔壁住着退休的王大叔、阿姨和80多岁的太太;儿子一家平时住在楼房,中午会过来吃饭,每次当医生的儿媳值夜班,孙女、孙子就住在爷爷奶奶家。更巧的是,女儿与隔壁的小孙女同时上一年级,虽不是同班,却可以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写作业,一起玩耍: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两个女孩成了“闺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