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生于旧石器晚期,那时,藏族先民已经开始了游牧生活,在放牧之余,智慧的先民们为了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根据劳动号子,创作原始音乐。随着藏族语言的出现,这样的音乐又升华为了歌。
藏族的原始歌曲内容宽泛,歌词简单,曲调古朴,十分适合舞蹈的配乐。因为歌的产生,藏族先民们便根据歌曲铿锵的韵律发明了舞蹈,这样的舞蹈在澜沧江、通天河两岸地区农业相对发达的囊谦县、称多县迅速传播,这就是伊舞的雏形。最初的伊舞是人们在婚嫁庆典和生产劳动之余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跳伊舞时,男女青年围着篝火,以舞传情,以歌达意,后来伊舞因其热烈欢快的特性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群众聚会时的大型演出。
就艺术形式而言,伊舞歌必舞,舞必歌,二者不可分割,这就对表演者的艺术功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种普及性很广的舞蹈形式,自然也就养成了藏族人“会走路的人都会跳舞”的艺术气质。
伊舞的舞蹈动作和技巧更是来源于生活,善良的人们从骑马、狩猎、赶羊、打场、挤奶、剪羊毛、打酥油等生产劳动姿态中获取了艺术的灵感,并将这些动作提炼成了朴素的舞蹈元素,这就使得伊舞成为了反映玉树藏族人民生活风貌的百科全书。
伊舞是一种集体舞,表演时,成百上千的表演者在卓邦(领舞)的带领下,不停地变换着队形,每一种队形都具有深意,比如半圆的队形代表月亮,圆形的代表太阳,此刻的舞蹈就成了人们献给神灵的敬舞。
藏族人民对热烈奔放的伊舞十分迷恋,他们时常通宵达旦,一跳就是好几天。如今的伊舞,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程序,序舞、正舞、大圆舞,这样的程序,更是为伊舞的表演增添了几分优雅、几分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