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辞到汉赋,再到唐诗,长江一路担当而来,中华文脉的又一个高潮呼之欲出。
黄州,宋代地处长江之滨的这座小城,既是县城,也是州治,但它从一个叫邾城的县城迁到江滨没有多少年,属于偏荒之地。否则,朝廷不会把一个罪臣发配到这里。于是,宋代“文学大剧”最为精彩的一幕在黄州悄然开场,但谁也没有关注舞台上的动静,人们担心的是苏轼本人。“虎口逃生”的苏轼来到黄州,浑如一场噩梦,好久缓不过神来,但这里宽阔的江流和宁静的波涛使他渐渐摆脱伤感,恢复了他的豪放,让他走出人生的低谷。
苏轼一生几次在眉州和京城之间往返,从水路出川,在荆州江陵登陆返京,其后的宦海生涯曾经让他来回行走于江上。他熟悉长江的风物,也深爱这条江流,并且在诗中写过“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谪居黄州期间,他推窗看到长江从自己身边奔流,总会想到其中几朵浪花来自上游的峨眉山,来自他故乡的岷江,长江与他更加息息相关,使他情动于斯,反复吟咏长江。
假如要物色一个长江形象的“代言人”,李白可能会赢得很多赞成票,但不少人认为苏东坡更符合条件。
苏轼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无论他真以为黄州是三国古战场,还是他把这儿想象成那场大战的发生地,都只是“触景生情”。如果不是黄州,或者是黄州没有赤壁矶,能否产生这首旷世名作就很难说了。当然,最终还得归于大江,只有它才能承载如此悲壮的战事和历史烟云,正是这重重沧桑触发了词人广博通透的历史情怀。词人面对浩阔东去的滚滚江涛,那首气吞山河的怀古词喷涌而出,激荡千载。
有学者编选《宋词排行榜》,将《念奴娇·赤壁怀古》名列第一,谁都不会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