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的情致与情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面对四时更替,万物迭代,人的情感受外物感召自然兴发。山水诗对自然万象情态的描绘,自成情致。王维善于营造渺远的情致,将人的自然情感化归自然山水的质朴灵动。
由自然山水触发而生的情致不只是审美的,更是心灵的。“渭城朝雨”的清新澄明,黄河落日下的雄浑辽阔,抑或空山新雨后的风清月朗,皆为诗人情志的表象。王维山水诗精微又不乏恢宏。《汉江临眺》渲染了山水的宏阔气象,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种时空恒久、山高水阔反映的是诗人疏阔的情志。
王维早年积极入世,受张九龄擢拔,官居右拾遗,有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这一时期王维的山水诗也多取自然的盎然勃发之态:“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王维以此勉励友人效仿蜀地先贤“文翁”,建功立业、积极进取。但经受仕途接连打击之后,王维对仕隐进退,祸福际遇有了更深的理解。晚年的王维似有反思:“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谒璿上人》)。在人生进退失据之时,王维选择寄情山水调平情志,退守“内我”,获得了自处之道。
晚年的王维常以自然山水兴发归隐之志。其含蓄敦厚的情志,接续的是诗经,而非楚辞中幽愤的情怀。连王维的“不遇诗”也别有筋骨,从而极大调达了怨怼之气。这种正雅冲淡了其山水诗中的“不忿感”和“不遇感”。王维山水诗中失意感的表达,更多是借自然冲淡或消解失意情绪。这种情感上的节制令王维山水诗写景空灵却不虚空,表“不遇”却不愤懑,透着他世事洞明和情理通达的平衡感。这种对万物质朴而敦厚的“君子之心”,使之既能与“天地同情”(王夫之《诗广传》),也能使自己在变幻无常的世事纠葛中立身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