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词风的丰富多样
唐诗追求崇高的格调,宋词追求典雅的韵致;唐诗重阳刚之美,宋词尚阴柔之美;唐诗与宋词,如双峰并峙,刚柔相济、阴阳互补。当然,这是就唐诗宋词的主导风格而言。宋词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多元共生,各派有各派的追求,各人有各人的特征。特别是那些著名的大词人,更是融多种风格于一炉,他们的词作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北宋前期,词风以婉约柔情为主。这是因为词是配乐歌唱的,而宋代歌手以女性为主;又因为演唱主要是为了娱乐休闲,所以词的内容和情调要适应娱乐性的演唱氛围,政治性和社会性的话题显然不大适合。久而久之,宋词就形成了与唐诗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南宋王炎在《双溪诗馀自序》中就说:“长短句命名曰曲,取其曲尽人情,惟婉转妩媚为善。”意思是,长短句体的词最初称为曲,就是因为它曲尽人情,所以,只有婉转妩媚的词才受人喜爱。因此,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情景之语,就成为经典名句和抒情模式。
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的舞台后,追求艺术创新,突破了词的风格范式,把写儿女柔情的词变成同样可以写豪情壮志的词,把低沉柔软之调变成高昂激扬之歌,于是豪放派异军突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类的大场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唱响了宋词的半边天。南宋辛弃疾继起,他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英雄歌唱,更是把豪放派推向顶峰。
不过,苏轼虽然开创了豪放派,他的词却不是一味地豪放刚健,而是也有柔情软调,比如“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等爱情词、咏物词,就丝毫不逊色于传统婉约词作。站在豪放派艺术顶峰的辛弃疾,艺术风格更加多元,亦刚亦柔,亦庄亦谐。
而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李清照,固然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清新精巧,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愁苦,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浪漫追求。正因为词人不自我封闭在一种艺术范式之内,不断地创新创造,才成就了宋词的辉煌。
四、宋词的文化精神
宋词与唐诗,是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审美形态完全不同的两座艺术高峰,但内在的文化精神却高度一致。
首先,无论是宋词参差变化的词体,还是唐诗整齐对称的诗体,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的文化精神。
诗词文化的和谐,是指和而不同,统一中有变化,多样中求统一。具体来说,唐诗外形方正,句式整齐,平仄用韵统一,但外方内圆。统一整齐的句式中,每联的句型句法却灵活多变,不能雷同;每句偶数字的平仄必须遵守统一规范,而单数字的平仄则可以灵活自由,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用韵虽然讲究韵位、韵字和韵部的统一,但同一韵部内的韵字却大有选择的空间,所以各首诗的押韵还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唐代律诗充分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规范与自由的统一、对称与变化的统一,体现出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
宋词形体参差变化,但和谐优美,同样体现出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词的句式长短不一、参差不齐,但词多分上下两阕,两阕句子大多相同。分而观之,上下阕的句式都长短不一;合而观之,两阕又具有对称感。词中每句字声的平仄不像律诗那样有统一的规范,而是依据原来曲调的旋律来确定,曲调抑扬变化,字声平仄也随之起伏变化,体现出流动的和谐之美。上下两阕平仄基本相同,重复的旋律体现出对称与统一。词的用韵方式跟平仄一样,每个词调既错综变化,又有严格要求,这就是“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我们平时读宋词,觉得宋词的节奏感比律诗更强烈、更多变,原因就在于宋词长短不齐的句式中,平仄用韵又有规律的顿挫变化。宋代词人在复杂多变的词调中,创造了巧夺天工的和谐之美,将自由创造与原则规范巧妙结合,达到了多样且统一的艺术境界。
其二,宋词深情、多情的底色,体现了中华民族重情有爱的文化品格。如果说,唐诗里的壮志豪情,更多是增强民族性格的情感力度,提升中华民族的正气、志气、骨气,塑造中国人宽阔的心胸、进取的精神、昂扬的气度,那么,宋词里洋溢着的深情至爱,则映现了民族性格的情感温度,让国人更懂得爱、珍惜爱,互爱、深爱、大爱,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一个有情感力度和情感温度的民族,才有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亲和力、凝聚力,民族文化的根脉才能够延续。
此外,宋词风格的多样多变,又体现出中华民族追求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文化精神。苏轼力求词的创作“自是一家”,辛弃疾“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的创作理想,李清照追求“第一流”的“惊人句”,都宣示了自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正因为宋代词人有着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强大的创造能力,才创造了继唐诗之后、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
唐宋时期,横跨7世纪至13世纪,当时欧洲正处在黑暗野蛮的中世纪,而中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文化,唐诗宋词不仅是中国文学史的高峰,也是世界文学史、文化史、文明史的高峰。唐诗和宋词,是中华民族璀璨辉煌的文化名片,足以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年轻一代有责任把唐诗宋词传承好,使之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绽放新的生命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