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凤书法作品:刀光剑影 生命之作
作者|陈鸣鸣
书画同源。对于对书法是外行的人们来说中,好看,的确是评价书法好坏的唯一标准。对专攻其臻的书法家来说,不仅贻笑大方,而且有时候是一种侮辱。写得好的书法,是一首诗,具有诗的彷徨、忧郁、激情、韵律和跳跃。写得好的书法,是一首歌,具有歌的悠扬和抒情。写得好的书法是一部曲,具有曲的扣人心弦和共鸣和谐。写得好的书法,是一幅画,浓妆淡抹总相宜,轻重缓急珠玉倾,留白间疏相映辉,欲把西湖比西子。
书画同源,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鲁讯先生说:“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张其凤先生的草书长卷作品《滕王阁序》,是一部生命书写的书法作品。张其凤先生熟背王勃名篇,了然于胸,然后启墨挥卷,不可一世挥心中之气节,脑中荡漾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滕王阁序》是默诵书写的篇章,而《琵琶行》是荡腾于胸的气韵和刀光剑影。
张其凤先生早年习过武术,因此书法具武术的一招一式在宣纸上舒展,刚柔相济,收放自如,轻重缓急,一泻千里。墨浓时如松如峰,墨淡时如云如絮。急驰时必遇缓沖,左倾时右墨回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不仅是王勃对滕王阁旷世惊俗的绝美写照,也是张其凤先生化诗赋为墨篇的神品之作。
艺术家生命之树常青,有天赋更有千锤百炼。张其凤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道行也非常深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墉研究专家,论文多次入选国际、国内书学大会并作大会发言。在坚实理论的酝培下,在书坛上提出并实践“两面神”创作主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师造化”创作棋式,现有“高音系列”“云烟气象”与“万物美态”三个系列作品。“两面神”,一面向着过去,一面向着未来。民国时代的傅斯年说:“主张书法和研究书法的人,都是吃饱饭,没事干,闲扯谈。”美和艺术是无用的,而恰恰是这种无用,正是美和艺术的有用。
草、篆、行、楷,“先器识而后文艺”,真正的书法家,没有一篇作品是雷同的,这正是给书坛上“千人一面”作品的震撼和警示。三十年前,张其凤先生没有立志自成一家,三十年后,厚积而薄发,他人是低调和谦虚的,书法作品是张扬和疯狂的。“两面神”理论,也给了他为人生和为艺术的两面人格。而正是这两面人格,正如张其风先生书写的楷书作品曹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所以,在一幅书法作品前流连忘返,震撼肺腑,只用“好看”两个字是不够的,书法家的作品与人间有缘,也期待和尊重与之有缘的你。
(2023-03-13)
陈鸣鸣简介:女,笔名千山暮雪,二十年从军生涯,任职江苏省消防总队,当过兵、灭过火,上校警衔,著名军旅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入选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出生于江苏启东,现居南京,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文学硕士。曾任《火警》副主编,《江苏经济报》副总编特约记者,《江苏消防》、《橙色风》、《东方潮》、《东方文化周刊》东方诗坛、《扬子晚报》“读书”“诗风”等主编,冰心文化传媒名誉主席。她涉猎小说、散文、新闻、诗歌、评论、文物、摄影,发表作品500余万字,获中国青年编辑骏马奖,“恒光杯”公安文学优秀奖,中国作协“金秋”文学一等奖,南京机关作家协会“最佳诗人”奖、“优秀创作奖”,大江诗歌奖之“华语诗歌奖”、2020“优秀抗疫诗人奖”、“百位诗人颂党百年奖”等多种奖项,荣获2015世界诗人大会“杰出女诗人奖”。被誉为“将爱情写到极致的中国作家”。出版著作:《心桥》(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年)、《定格的记忆》(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年)、《我的爱情为谁》(作家出版社 2011年)、《像爱情一样的春天》(作家出版社 2011年)、《网络公安散文随笔精选》(作家出版社 2011年)、《消防历史的祛魅》(南京出版社 2012年)、《我这一生 就跟爱情过不去》(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年)、《精神之恋》(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年)。国际东方诗坛社长。